冬天了請大家對開電動車的朋友好一點
這是你拿到綠牌的第一個冬天。你當時也有很多選擇,一度看花了眼,但終究還是選了特斯拉。基建為王,有最多最全的自建超充站,你相信特斯拉是穩的。就算後來發現還是不夠,應該也沒有更穩的了。你手裡是一輛國產的Model 3標準版,二十來萬、車屁股後面標中文。對,就是最便宜、也賣得最多的那個。
都說它滿電續航是445km,但你做過功課知道這是虛的,在三次元世界沒可能跑這麼多;店員還跟你講,電池平常不建議你充滿,最多到90% 就停,這樣它壽命長。
夏秋這幾個月你留意過,90% 的電,它實際能跑340km。你的小學數學不是體育老師教,340km÷90%=377km,377km/445km=85%,這個兌換比例你還算滿意。
但冬天來了。你憂心忡忡把空調打開,溫度只到23°、風速只開一檔——你聽說過電動車冬天電量尿崩,所以你不敢造次。可續航還是打了對折:原先屏幕上顯示的那個“340km”,瞬間變成了220km。哦對了,店員還講過,不能用到徹底沒電才去充,最好能多剩一點,原因還是:這樣壽命長。
得,你嘆口氣,沒想過這才是開始。
難得歇一天的周末你躺屍到中午,正道的光照在大腚上。你是一名打工人,租的房子沒法裝家用樁;工作日早出晚歸,也只能是周末去充電。你想去最近的超充站,雖說地圖上看到了那裡幾乎滿位,但你想碰碰運氣。更重要的那是座大商場有吃有喝,你想花一個小時吃飯順便充電——廣告裡都是這麼說的。
因為近,你沒開多久就到了。你這才發現這個超充站不僅僅是停滿,甚至進出通道還有三四輛車在等——就是一現實版的搶車位啊!
地圖只會告訴你某個站點有多少樁、多少被佔用,沒告訴你外面還有幾輛車在等。就像在寫字樓等哪個電梯先到,也像擠地鐵時等座位:你不知道眼前這一排正在充電的車車中,究竟哪輛車會第一個充完走人,於是你只能隨便蒙一個位置停車等著。
有時你看到司機回到車上,但別高興太早,這裡不是公司地下停車場,他上了車不代表他就準備走,他很可能只是在商場沒事做了上車暖和著等充完。
有時你看到有車開出了充電車位,但你離那邊太遠,附近早就有另一個你在守著,你搶不到也不該去搶。有時其他的搶車位玩家,哦不對,是司機,會開門下車哆哆嗦嗦,因為他們發現這樣視野更好,能更早察覺哪一輛車充好了準備走人——但你不想出去,現在零下5度,刮著西北風。
終於有離你近的車開走了,你中彩票了,激動地搶著把車挪了進去。你冒著寒風下車,卻發現明明才被上一輛車用過的充電槍,到你這兒卻怎麼也拔不出來了。你很尷尬:出去等待下一個空閒車位吧,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多試著拔幾次槍吧,北風一直糊自己臉。
充電槍的橡膠開關多少都有些老化,你不知道是你姿勢不對,還是這一根樁它就是難拔,你猜也許有什麼特殊竅門,但寒冷減少了你願意嘗試的次數。
試過第五次之後你離開了,把車挪回通道,停在一邊免得擋道。這時另一輛車停在了你剛剛的位置,司機下車、拔槍、插上、離開。你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是有什麼巧妙的手法,還是自己幾分鐘前走背運;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粗心,沒確認充上就走了。你沒心思關心別人,反正不論他充沒充上電,這個位置都和你無關了。
你等待的是下一次狩獵,像草原上獵豹死盯著瞪羚。
肚子咕嚕了兩聲,你想起自己來這兒充電是想著“順便”吃飯的,你還餓著,卻不能走。你其實可以去不遠處的另一個超充站,地圖上顯示那裡空閒樁挺多——可那邊沒什麼吃的。你當然也可以先停在不礙事的一旁,等吃完飯再來挪車充電,那時想必充電的人也少了。但你想到充滿要再花45分鐘,你沒打算花兩個小時吃飯+充電,那太不“順便”了。
何況,萬一再等兩分鐘就有位置了呢,是人都會這麼想。
你何嘗沒想過錯峰充電,早起?你起不來。下午?你不想就在這商場裡耗掉。晚上?晚上你就要出門了,不能沒電。只有中午,能讓人、車各自乾飯,誰也不耽誤誰。
只是很不幸,你的方便,也會是他人的方便。就好像工作日中午餐廳永遠爆滿,誰又不想錯峰吃飯呢,絕大多時候誰也做不到罷了。
你只好等。終於,又有車開出了充電位,還就在你跟前!你三下五除二一屁股倒進車位,不負己望地搶到了。
開門下車一剎那你有些忐忑,彷彿頭一回來充電的雛兒。你不知道這個樁的充電槍好不好拔、插上會不會車子沒反應,雖然平日里這些概率很小,但現在的你實在不太經得起打擊。這個超充站你雖然常來,但熟悉這20 根樁沒那麼容易,你認得他們中的每一個,他們不見得都認你。
今天第三次倒車入位、第二次拔槍插電,有了上一次你更加不放心,非要跑回車裡看到中控屏顯示充電功率千瓦數,你長出一口氣欣慰的笑了。
這個美好但就是莫名冷的冬日週末,來到這里後第56分鐘的午後14點16分,尚且水米未進的你終於能大步走進商場,“順便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滿血復活” ——就像廣告裡演的那樣。
點完餐你才在溫暖的室內平靜下來,你搓了搓手覺得今天這一切太背了,拿出手機發朋友圈吐槽。你假裝不關心不care,其實每隔兩分鐘就刷新看有沒有評論和點贊。你戳開朋友圈的一個紅點,是十年前劈腿分手的前任回了你,“也不是每次都會這樣吧”。TA似乎在安慰你,也似乎是真誠發問。
無所謂了,你幾分鐘前發朋友圈時就想好了這種評論咋回,你自信滿滿敲下字:
“有些事,經歷一次就夠了。”
你放下手機,突然又想起來什麼,拿起手機又補了一句,“只要還有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