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研究用腦機介面治抑鬱症:通過倫理審核,將招募患者
當抑鬱症悄無聲息地侵入生活,人類能否戰勝它?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有至少3.5億人受到抑鬱症困惱,雖然大部分患者可以接受抗抑鬱藥物和認知治療,但仍然有20%的患者會出現「抗藥性」。
針對難治性抑鬱症,上海科學家與醫學專家聯手運用腦機介面和神經調控這一世界前沿技術,去嘗試破解這一疾病的最新治療方法。
12月11日,上海瑞金醫院腦機介面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儀式於瑞金醫院舉行,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介面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介面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正式啟動,未來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在此獲益。
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伯民表示,目前,腦機介面神經調控治療難治性抑鬱症臨床研究已通過倫理審核,將面向社會招募18歲以上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入組。
神經調控治療:用電極晶元直連腦神經環路
什麼是腦機介面技術?腦機介面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迅速的高科技領域,涉及人工智慧、腦科學、類腦等領域。簡而言之,就是將人腦與外部設備連接,既可以獲取人腦的信息,又可以對人腦施加影響。這樣一來,人類就能更好認識人腦,研究神經精神疾病,並通過腦機介面進行反饋治療。
「相比歐美國家,我國在腦機介面技術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表示,腦機介面研究的進步,能大大提高許多疑難的神經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強迫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酒精依賴等的研究和診療水平。
瑞金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透露,瑞金醫院腦機介面與神經調控臨床中心的成立,依託了瑞金醫院豐富的神經精神疾病臨床資源、上海交大在計算機及生物工程領域的傳統優勢。這一中心由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伯民和上海交大計算機學院呂寶糧教授任共同主任。
孫伯民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介紹,通過腦機介面技術,電極晶元可以通過微創手術被植入人類大腦中。
像抑鬱症這類精神疾病,主要由於腦內神經環路功能紊亂引起,傳統藥物治療由於藥物分佈在全身,很難集中到腦內。現在通過腦機對接開展物理治療,用電極晶元可直連神經環路,再通過電刺激進行神經調控治療。
孫伯明坦言,腦機介面技術在治療抑鬱症方面,以往也有第一代技術的探索,「我們將電極晶元植入人腦裏面,外在通過一台遙控器去進行神經信號調控,但以往調控只能病人自己反饋給醫生,很主觀。「
而目前要開展的腦機介面第二代技術,電極晶元會有神經信號的記錄功能,還可以傳遞信號並反映在計算機上,譬如病人有什麼問題、哪個階段開始抑鬱了、抑鬱期間的變化是什麼等,都可以直觀了解到,這樣一旦當看到病人神經信號發生轉變時,醫生可以及時啟動相應的電極治療。
嘗試第一代腦機介面的抑鬱症患者
今年45歲的潘先生曾嘗試過第一代腦機介面技術,如今抑鬱症得到了控制。他告訴記者,自己在上學就有抑鬱症傾向,此後工作10年都未發病,但2014年因為工作上不順心從而被診斷為患有抑鬱症,「當時主要的表現就是沒有任何想法,很自卑,對自己很失望,但在家人看來就是很懶,什麼都不願意做。」
在當地醫院進行多年治療未有明顯效果后,2017年,潘先生又來到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嘗試電極植入治療,他的腦內被植入了電極晶元,同時胸口上方部位也植入了一台腦機介面神經起搏器,可以實現充放電。他定期到醫院開展神經調控治療,目前治療已有3年左右,癥狀得到緩解,而他也表示,目前已工作2年半,基本沒有了抑鬱症的狀態。
孫伯民表示,在最新的第二代腦機介面技術中,腦機介面神經起搏器(腦起搏器)可在體內停留更久,從15年延長到25年,還可以利用一套多模態抑鬱症診斷平台系統,通過腦電記錄設備、眼動記錄設備、生理信號記錄設備等採集到的神經信號,最終得到一套詳細記錄分析結果,讓治療效果更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