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龍”難解虧損“魔咒”
人工智能公司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成為科創板又一家公開招股的AI公司。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AI行業逐步進入下半場競爭。之後,曠視科技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書,正式打響第一槍。今年,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先後跟進,開啟上市進程。同時,商湯科技的上市傳聞也從未斷過。“AI第一股”之爭變得異常火熱。雲從科技此次公開披露招股書,意味著在經歷3個多月的輔導期後,將面對二級市場的考驗。
此次公開募股,融資規模預計為37.50億元。募集資金所得淨額將全部圍繞其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展開,以持續提升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實力及產品能力,具體包括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雲從科技2020年8月18日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此次公開披露招股書意味著其在經歷3個多月的輔導期後,將面對新階段的考驗。
“AI第一股”競爭激烈上市將加速賽道化
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是AI頭部企業中最年輕的一家。成立以來,雲從共進行多輪融資,融資總額接近30億元,創始人周曦控股的常州雲從在雲從科技的股權佔比合計達23.2%。
據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將發行A、B兩類股票份,週曦是其最大股東,擁有64.6%表決權。此外,中國國新、廣州產業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佳都科技均是該公司股東。
當前,雲從主要佈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業務線,核心客戶包含中國聯通、聯想等企業及數家通信運營商,同時還服務於國家海關總署等政府部門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機構。
從招股書來看,雲從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別為0.65億元、4.84 億元和8.07億元,2020年上半年收入2.21億元。

虧損方面,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雲從科技的經營虧損分別是-0.68億元、-2.71億元、-5.06元。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經營虧損達到及-4.05億元。經過調整後的虧損淨額,2017年、2018、2019年分別淨虧損-1.06億元、-1.81億元、-17.1億元,而2020年上半年,該淨虧損達到-2.9億元。雲從招股書中預計未來兩三年將觸及盈虧平衡點。
虧損的不止雲從一家。結合曠視、依圖的財務數據,都處於虧損狀態。目前來看,AI獨角獸虧損已成為全行業性問題。
不過,由於AI技術的未來潛力,市場投資者對於AI企業的寬容度相對較高,更看重未來收入的增長以及業務指標的提升。
目前隨著國內科創板審核條件的放寬,國內上市似乎是AI公司在國際環境更加嚴峻的當下最好的選擇。其中,雲從、依圖均開啟科創板上市進程;此前有消息稱曠視正在籌備A股科創板上市,將以“A+H”股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商湯也多次被傳正考慮在完成一輪融資後於A股科創板上市。
未來,商湯、曠視、雲從、依圖或將齊聚科創板。同時A股市場“AI第一股”的爭奪也變得至關重要。
AI企業紛紛衝刺上市的當下,正是科技商業史上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AI市場很規模很大,上市潮有利於市場充分競爭,加速賽道化、龍頭化,推動產業發展。AI獨角獸衝刺資本市場,同時也具有示範意義,可以初步檢驗資本市場和產業界對於AI企業的態度。
AI小巨頭再進化:差異化戰略分割市場
江湖曾稱曠視、商湯、依圖、雲從為AI四小龍,起始於四家創業團隊均已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但五六年過去了,技術變遷、行業逐漸成熟,他們已經由以技術驅動業務的模式,進化為技術和產業雙輪驅動模式,在技術探索之外,也注重商業化發展。
隨著模式和戰略的轉變,曾經的“AI四小龍”正在從狹義的人臉識別公司變成更綜合的公司,各自的業務也在逐漸拉開差異,向不同的方向演變。
其中,商湯是AI平台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曠視則是人工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通過專注物聯網等領域挖掘算法價值;依圖將芯片技術與算法技術結合,向AI算力技術及產品領域發力;雲從則聚焦人機協同戰略,主推操作系統,面向行業提供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與解決方案。
以雲從為例,2020年上半年,其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佔比提高到46.61%,解決方案業務佔比53.39%;而2019年佔比分別為23.48%、76.52%;2018年這一比例更是達到了6.41%、93.59%。

可見,在行業大方向的解決方案之外,雲從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佔比在大幅提升,同時,基於操作系統的軟硬件組合銷售佔比也從2017年的57.55%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96.22%。
其創始人周曦在前不久也曾指出,由於目前人工智能存在不可解釋、不可複盤的缺陷,雲從科技將公司戰略聚焦在人機協同上。
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已然成為AI公司最基礎的底層技術,基於此各自探索出了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進化後的AI企業們在商業化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AI企業的主要的成本還在於技術研發投入,但技術本身的商業化空間和市場的打通,還需要持續很長時間。AI作為研發投入高、技術週期長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商業化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此外,上市只是第一步,前期的高估值可能只是暫時的,後期的發展還是要靠自身實力。上市之後,市場更關注企業本身的盈利能力。AI企業更為緊迫的是,如何更好完成商業化轉變、如何在技術和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依然是日後面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