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殺?水貂新冠病毒變異尚不影響疫苗有效性
近日,在宣布新冠病毒突變體可能會影響疫苗有效性後,丹麥衛生部門發布了有關實驗數據。突變病毒在養殖的水貂和人體內傳播,丹麥已於11月撲殺了約1700萬隻水貂。在已公佈的數據中,研究人員對40個水貂養殖場的病毒樣本進行了測序,鑑定出170種新冠病毒變種。在人的病毒樣本中,約300種病毒可以追溯至水貂的變體,這意味著變異最早起源於水貂。
作者:袁柳
但審查過數據的研究者發現,幾乎沒有證據顯示突變後的病毒更致命、更易在人群中傳播或是對疫苗有效性產生威脅,他們呼籲不要對初步且有限的實驗數據做過多解讀。
在貂和人的病毒樣本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基因中的幾個突變,這些突變蛋白與病毒入侵細胞有關。
這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因為該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抵禦能力,許多疫苗也是通過“訓練”免疫系統阻斷刺突蛋白而起到防護作用的。
突變病毒中有一種被稱為“第五集群”(Cluster-5)的變體,在刺突蛋白中會引起3處氨基酸變化和兩處缺失,該變體在丹麥北部日德蘭半島地區的5個農場和12人中被檢測到。
初步細胞實驗表明,一些新冠肺炎康復者攜帶的抗體更難識別這一變體。考慮多方原因,丹麥當局決定對水貂進行撲殺。
但審查公開數據後,有研究者表示在“第五集群”這一變體尚未廣泛傳播的情況下,關於其傳播能力或致死率的說法都是推測性的。
“我們知道的與水貂相關的病毒突變並不能與快速傳播相關聯,或是與任何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變化相關聯。”英國牛津大學的病毒學家阿斯特麗德·艾弗森表示。
自今年6月以來,已有200多個農場檢測到新冠病毒,艾弗森表示農場中的動物可能會成為輕易感染人類的巨大病毒源頭。在水貂養殖受影響的地區,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大量增加,因此對水貂的撲殺是有必要的。
迄今為止,有一種與水貂有關的新冠病毒變體——Y453F已經在人群中廣泛傳播。在來自丹麥的患者樣本中,約有300個序列發現了該變體,且該變體無法通過商業單克隆抗體檢測。但艾弗森表示,這並不意味著突變會阻礙藥物的療效。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病毒學家戴維·羅伯森指出,目前尚無法確認在人體和水貂中檢測到的突變是否真的以水貂為源頭,目前人們還不清楚新冠病毒是如何進入農場或養殖場的。
但亦有觀點認為,一些突變可能由水貂傳播給了人類,因此若不控制水貂的傳播路徑,更可能產生有問題的突變。
在歐洲,荷蘭、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水貂養殖場都出現了病毒暴發,荷蘭計劃到2021年淘汰全部水貂種群,到2024年終止水貂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