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和哺乳動物攜帶85萬種尚未發現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警告稱,鳥類和哺乳動物中可能有多達85萬多種尚未發現的病毒,它們很可能感染人類!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一支由22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野生動物,人類將面臨更頻繁、更糟糕的流行病,同時,我們需要轉向預防動物傳染性疾病,而不應完全寄希望於公共衛生措施和新疫苗。
專家稱,只有這種方法才能使我們“逃離大流行病時代”,這要求結束對環境的不可持續性開發,包括毀林、集約化農業和野生物種的貿易消費。
同時,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人類加大野生物種的貿易消費,從而增大了野生動物、牲畜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可能導致“幾乎所有的流行病”。
建議的措施包括對肉類和牲畜進行徵稅,限制高危野生物種交易,以及提供更好的保護措施。專家評估稱,這些措施每年將花費大約400-580億美元,但事實上這僅相當於抗擊新冠疫情等大流行病的小部分費用。
例如:僅在今年7月,新冠病毒已造成8-16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該報告是由“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台(IPBES)”召集22名專家組建研討會起草的,據悉,22名專家包括生物學家、生態學家和疾病專家等。
專家們警告稱,目前鳥類和哺乳動物(蝙蝠、囓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中估計有54-85萬種未發現的病毒,它們有可能感染人類細胞。
當前這種疾病傳播風險正在迅速上升,人類每年出現5種以上的新疾病,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具有大流行的潛力。然而,該研究報告指出,這些疾病的出現歸咎於野生動物是錯誤的,因為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疫情是由人類活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造成的。IPBES研討會主席、生態健康聯盟主席彼得·達薩克(Peter Daszak)稱,新冠病毒大流行或者任何現代流行性疾病出現的原因都不是很神秘。
“促使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人類活動,會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影響,同時帶來流行性疾病的風險。”
我們土地使用方式的變化、農業擴張和集約化、不可持續的貿易、生產和消費破壞了自然環境,增大了野生動物、牲畜、病原體和人類之間的接觸。達薩克強調稱,這是通往疫情大流行的通道,我們可以避免大流行性疾病的時代,但這需要我們在應急反應之外更加註重疾病防控。
土地使用方式的變化,例如:增大森林砍伐、在野生地區建立人類住宅以及農作物和牲畜生產的增加,造成了自1960年以來出現的30%以上的疾病。
IPBES執行秘書安妮·拉里古德瑞(Anne Larigauderie)說:“大規模森林砍伐使人們(例如工人)與熱帶地區傳播疾病的動物密切接觸,熱帶地區是病毒多樣性區域,人們將潛在面臨更大的疾病風險。”
安妮解釋稱,正是這種巨大數量的新接觸者導致了新冠病毒等疫情的出現,人們通過野生動物貿易和消費,用於食品醫藥、皮毛製衣和寵物市場,同時,此類行為導致生物多樣性損失和新興疾病的產生——SARS和新冠病毒形成了重要的健康風險。
拉里古德瑞博士強調稱,真正需要理解的是,我們所在環境潛在著巨大病毒感染風險,以及野生動物貿易或者野生環境破壞導致疫情爆發,有時這是發達國家消費習慣和生活模式所導致的,例如:在發達國家,我們食用大量肉類,這樣會加大捕殺野生動物,導致森林砍伐,例如:在亞馬遜地區,同時也會擴大疾病傳播。
氣候變化也可能促進人類和野生動物遷徙,從而增大未來流行性疾病傳播。
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沒有預防措施,疫情就會出現得更加頻繁、傳播更快,導致更多人死亡,這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嚴重的破壞性影響。
減少疫情傳播的可能性選擇包括盡量減少農業擴張,以及限制肉類、棕櫚油、外來木材和那些需要採礦的產品貿易和消費。
該研究報告還提倡可持續性更強的農業生產、更健康、可持續性的飲食結構,其中包括“負責任的”吃肉(不破壞環境資源的綠色飲食方式),以及鼓勵企業避免高流行病風險的土地開發活動和產品生產。
此外,加強執法、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減少或者消除合法貿易中接觸高風險疾病感染生物,將有助於減少疫情傳播擴散。
未參與該項研究報告的生態學家蓋伊·波比(Guy Poppy)評論稱,地球健康和人類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繫已被廣泛認可,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全球性疾病危機。如果我們要維持人類身體健康,就必須要確保地球健康,IPBES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一些重要的解決方案。
東安格利亞大學公共健康研究員安迪·瓊斯(Andy Jones)強調稱,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國際貿易和人口增長失控為新型病毒傳播擴散創造條件,使新一場全球疫情爆發不可避免。除非及時採取緊急行動,否則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會看到另一場類似新冠病毒的大流行,而是在於它什麼時候發生?
動物傳染疾病:這些病毒通常是從野生動物身體上擴散,由於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頻繁,從而感染率增大。
動物傳染疾病是由於部分病原體能夠跨越物種邊界並頑強地存活下來,這些疾病的傳播和感染效果各不相同,而且對不同物種的危害性也不盡相同。病原體為了成功地存活下來,它們依賴於與不同動物的長期和直接接觸,常見的例子是從各種不同宿主動物身體上適應,並在人類體內生存的流感毒株。
H5N1、H7N9和H5N6均是禽流感毒株,源自禽鳥和人類感染者,此類病例很少見,但當某人長期直接接觸感染動物時,疫情爆發率將顯著升高。一旦某人感染病毒,將增大人群之間疾病傳播概率。
2009年爆發的H1N1豬流感被認為是一場大範圍疫情傳播,各國政府花費了數百萬美元研發“克流感(tamiflu)”,用於阻止病毒擴散。
流感是動物傳染疾病,因為作為一種病毒,它可以人迅速進化和改變形狀和結構,還有其他人畜共患疾病的例子,例如:衣原體。
衣原體是一種細菌,在普通家庭中廣泛存在許多種菌株,一些特殊的病毒株也存在著多樣性,例如:流產衣原體(Chlamydia abortus)。流產衣原體會導緻小型反芻動物流產,如果傳梁給人類,會導致流產、早產和孕婦患危及生命的疾病。(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