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數據顯示中國罕見鳥類可能將因氣候變化而要北遷
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研究利通過用中國民間科學家在過去20多年來獲取的鳥類觀察記錄繪製出了近1400種鳥類的分佈範圍,從瀕危的丹頂鶴到白腿小隼。當將這些地圖向前推到2070年,研究人員確定了未來的範圍並確定了新自然保護區的優先區域。
資料圖
雖然研究人員以前也曾用過來自愛鳥人士的此類公民科學數據,但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是中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使用該數據。南方科技大學的生態學家Jimmy Choi(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表示:“這篇論文的亮點之一是將公民科學數據集用於研究和保護目的。”
觀鳥雖然在中國還是一項相對較新的活動,但在過去20年裡發展迅速。現在許多大學都有了觀鳥隊。觀鳥者們將他們的觀察記錄在鳥類報告網站上,經驗豐富的觀鳥者們會對這些記錄進行篩選以確保准確性。Choi指出,儘管落後於有較長觀鳥傳統的國家的類似數據庫,但在中國沒有比這更好的鳥類物種分佈數據來源了。
通過利用這些數據,北京大學的胡若成及其同事繪製了1000多種物種的分佈範圍地圖。然後,他們模擬了這些動物在兩種變暖情景下的變化範圍,一種是到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不到2攝氏度,另一種是氣溫上升3.7攝氏度或更多。研究人員在本月的《PLOS ONE》上發布的論文中指出,該模型包括了日氣溫、月氣溫、季節性降雨和海拔等變量,另外他們還發現變暖的氣溫將促使許多鳥類向北遷徙、飛向緯度更高的地方。儘管將近800種鳥類的活動範圍將會擴大,但這些活動範圍中的大多數都是在人口稠密和工業化的地區,這些地方並不適合鳥類生存。約240個物種的活動範圍將會縮小。候鳥和只在中國發現的鳥類將受到特別嚴重的打擊。論文作者指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標誌性的丹頂鶴將失去全國一半的領地。作者寫道:“現有的國家自然保護區不足以保護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尤其是在活動範圍改變之後。”為了應對這樣的損失,他們已經確定了分散在全國的14個優先保護區。
“這是一篇有大量數據的偉大論文,”來自南京林業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Amael Borzee說道。他表示,這篇論文將對保護非常有用,特別是因為在中國保護區的建立通常是基於科學的。但很顯然,創建新的保護區仍將面臨挑戰。當地的利益相關者必須被說服,從擁擠的地區分得多少空間也將受到限制。對此,研究人員建議,中國將需要探索出創新的方法如讓城市公園和農田對鳥類更加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