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小哥,你為啥不給我送貨上門了?
網購的20斤大米快遞小哥不打電話就直接放在快遞櫃,買來的生鮮水果沒看到短信提示在驛站放了幾天后直接壞了……熱愛網購的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近日,多名消費者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已多次遇到快遞員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即將物品寄放至快遞櫃的情形。
有消費者表示:“投訴吧,感覺一件小事不值當;不投訴又感覺自己的合理權益受到侵犯,確實造成不方便,心裡很不舒服。”
派件難上門
家住北京市丰台區的薛先生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自己曾多次遭遇快遞員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物品投入快遞櫃。直到前幾日,自己收到一件大件物品,快遞員無法投入快遞櫃,才給自己打電話。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梁先生也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自己也多次遇到快遞員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即將物品寄放在快遞櫃,且不打電話而只是以短信方式告知。
梁先生表示,自己曾打快遞電話投訴,對方客服人員表示,快遞員未經同意即將物品寄放至快遞櫃的行為是違反規定的,將立即安排上門派件並希望了解梁先生的聯繫方式和相關訴求。不過,梁先生認為事情較小且出於隱私顧慮放棄追責。
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也反映,自己遭遇到快遞送貨不上門的情況。
此前,消費維權新媒體聯盟聯合各地消協消保委組織共同開展的智能快遞櫃寄遞服務意願調查結果顯示,在回收的38550份有效問卷中,67.6%的消費者網購頻率在每月5次以上。80%以上的消費者有暫存快遞的需求,49.22%的消費者不認可19:00後派送入櫃,40.98%的消費者從未接到派件意見徵求的電話,超半數消費者曾遭遇要求“送貨上門”被拒。
遇到類似的事情,消費者應該怎麼辦?業內人士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目前幾乎所有快遞公司都已建立投訴機制,若消費者選擇投訴,快遞公司有相應的針對快遞員的懲戒機制,且反應迅速;但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息事寧人。
事實上,2019年10月起實施的《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對此類事件早有明確規定:智能快件箱使用企業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應當徵得收件人同意;收件人不同意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的,智能快件箱使用企業應當按照快遞服務合同約定的名址提供投遞服務。寄件人交寄物品時指定智能快件箱作為投遞地址的除外。
此外,《辦法》還規定,智能快件箱運營企業應當合理設置快件保管期限,保管期限內不得向收件人收費。
今年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下稱中消協)也就此類事件表示:“設立在小區內為消費者提供的智能快件箱服務,應當納入小區物業服務業務範圍,合理保管期限內不應單獨收取服務費用,對於確有需要超期限使用智能快件箱服務的,其收費標準的確定宜參照公共服務價格管理方式確定,而不能簡單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
此外,中消協還呼籲,將小區原有投遞箱智能化升級改造作為“新基建”項目,納入公共消費範疇。
物流市場陷“價格戰”
快遞最後一公里為何這麼難?物流行業專家楊達卿告訴中新經緯記者,近兩年,快遞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加上各類商業成本上漲造成快遞加盟網點業務規模增收不增利,也造成一線網點人員高流動性和高流失率。在有限的配送人力下,部分快遞員為完成準簽率等也被迫寄存快遞櫃。
“當然也有管理不規範,出現未徵詢客戶就寄遞入櫃的問題。實質還是在於市場環境因價格戰而群體陷入非理性競爭,缺乏對末端網點的發展扶持和精益管理。”他補充道。
據央視財經報導,許多快遞員對派費下降叫苦不迭。一位快遞員在網上吐槽說,今年7月,到手派件費已降至0.4元/件,扣除短信費、電話費後,一單只能賺0.25元。在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之際,快遞員的任務量與收入出現相背而行的情況。
上述報導稱,價格戰降低了源頭的收件價,而面單收入、中轉費和運輸費用等基本固定,最終會使剩餘的派件費相應減少。減少的兩部分,正是快遞員的利潤來源。
據各大快遞公司公告顯示,包括申通快遞、圓通速遞、韻達股份、順豐控股在內的快遞公司今年8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同比下滑均超過20%。以韻達股份為例,今年8月,其快遞服務營收27.12億元,同比增長1.69%;完成業務量12.82億票,同比增長53.90%;但快遞服務單票卻同比下滑33.75%,收入為2.12元。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表示,據估算,在快遞單票價格呈現下降幅度超過20%的情況下,快遞員的工資下降幅度會在一成以上。
2020年初,中國郵政快遞報社發布《2019年全國快遞從業人員職業調查報告》。報告顯示,75.07%的快遞員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月收入超1萬元的佔比為0.73%。我國快遞從業人員每天工作8-10小時的佔46.85%,每天工作10-12小時的佔33.69%,近兩成從業人員工作12小時以上。
一位物流行業人士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當前,物流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快遞公司亦普遍以價換量追求市場份額,為了獲得規模效應降低整體的單位成本,價格競爭成為獲取市場份額的重要籌碼。
招商銀行研究院認為,今年上半年疫情影響下快遞行業價格競爭激烈,單票價格大幅下滑,業務收入增速遠不及業務量增長,導致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下滑。尤其是通達系快遞,盈利能力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價格競爭甚至局部地區的價格戰除了拖累快遞巨頭營收與利潤表現,也降低了末端加盟網點、快遞小哥的收入,對末端網絡穩定性產生一定影響。
業內人士預計,各家快遞公司仍需進一步跑馬圈地,各家對業務量增長嚴苛的考核要求,以及單票價格極限下探符合低端電商市場的訴求,因此“價格戰”短期內仍難以結束。短期快遞公司營收與利潤將持續承壓,需要持續關注經營性現金流情況與現金儲備情況(融資渠道與成本)。價格戰或許會帶來短期的業務量增長,但長期看,快遞公司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取決於成本管控與服務質量,重點關注快遞公司中長期的成本表現與服務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