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都被困在了算法中
報導外賣員深受算法之苦的文章引發輿論熱議,一時間輿論一邊呼籲消費者對外賣員的延遲行為要抱有更多理解之同情,另一邊又則要討伐資本的冷漠,對勞動力極盡壓榨,致使外賣員為了討生計而不得不忍受著苛刻的規則。這種對消費者和平台“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我們當然都明白其實並非解決這一亂象問題的良策。
這一現象所牽涉的製度上、法律上以及商業決策考量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被簡化為一種僅僅停留在情感維度上的同情或控訴,而更深入一點的人,則成了算法的討伐者,因無論是消費者和平台,無不都是通過算法本身,對外賣員進行介入與評判。

說外賣員“被困在系統裡”,其實是一句無比正確的廢話,在算法時代,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又誰是可以真正“出離算法”呢無論你的身份時公司僱員,學生,還是僅僅是消費者,只要你拿起智能手機,你就無時無刻不在受到算法的影響。
Netflix最近出品的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中,就對算法對我們的社交生活的影響,做了廣泛的探討。只不過紀錄片中的採訪對象,並不是普通的社交軟件用戶,而是那些曾經在社交媒體巨頭中身居管理層職位的人士。他們曾經是這個龐大復雜的系統的運營和維護者,最終他們卻並隨著巨頭一直走下去,而是選擇中途退出,說覺醒也好,說無奈也罷,這些“第一線”的深諳用戶心理的社交軟件獵手們看到了算法對社交用戶在潛移默化中到底造成了怎樣的傷害。
這種困境的首先是由“上癮”引發出來的,我們時刻被手機APP彈出的一條又一條推送所打擾,酒店的打針信息,商品的優惠券推送,熱門新聞……如果不關閉手機的推送消息,我們一天能接到上百條諸如此類的推送。即便是設計這個系統的管理者們,也很難利用意志力拒絕拿起手機。如果你對此還沒有知覺的話,不妨注意一下每週手機彈窗(又是一條推送)推出的一周每日手機平均使用時長數據。看到數據的你,也許會驚覺時間到底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溜走的。

在片中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採訪中,該學者已經將如今社交軟件所帶來的全民成癮困境,視為與毒品等同的現象。這種成癮性背後,是社交巨頭們一直努力研究人類心理後的成果實現,人類的生物學特質注定了人類渴望交流,溝通和繁殖,這是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機制形成的,而社交軟件則用網絡“優化了人類之間的關係”,它讓我們上癮的機制,恰恰來自於最古老的慣性。
這種成癮又帶來了什麼隱患呢?
年輕人可能僅僅因為社交媒體賬號下的一條嘲諷評論,就陷入了負面情緒,甚至產生抑鬱的傾向,在片中引用的數據稱,2011-2013年間,美國的青少年中的抑鬱、焦慮和自殺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而這段時期也正是社交軟件數量瘋狂增長的階段。而除此之外,社交媒體的特性,注定使得那些帶有明顯煽動性的假新聞比真新聞呈現出更快的傳播速度。例如,今年年初疫情初始期間,在各個國家的民間就呈現出針對疫情的各種陰謀論猜想。你很難真正去改變一個陰謀論愛好者的觀念,因為很可能長久以來,它所接受的價值觀念,一直都源於他自身,他看似通過網絡接受了很多新鮮事物,然而實際上那隻是強化和封閉了其自身的觀念特質。
如今大多數人都清楚,算法根據你的瀏覽記錄,會一直推送你愛看的東西。某種程度上,這種算法局限了我們的視野,阻礙了我們的認知,因我們無法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夠有足夠的自覺認識到我們應該全面性地去了解一個事件的各個維度,各種立場,從而相對客觀地對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互聯網上的“部落主義”正對所有的社交媒體用戶造成一種慢性傷害,如果說我們對片中記錄的如今存在於美國社會中普遍的輿論撕裂感知較少的話,那如今國內社交媒體上的憤怒應該足夠能讓我們感知到社交媒體時代下的撕裂的嚴重性,某一部電視劇中的角色,只因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價值觀,就連帶參演的演員一同遭到了詆毀和辱罵——諸如此類的事情,上了多少次熱門話題了?
我們也能看到,如今網絡上出現的輿論爭鋒,基本上陷入了一方永遠無法說服另一方的怪圈,部落主義在社交文化中大行其道的後果,就是造成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認知始終會有巨大的偏見。很明顯,互聯網巨頭本身並不願意改變這種投用戶之所好的設計,因為這位互聯網巨頭們帶來了足夠的流量與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