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從患者肺部清除後新冠病毒仍會在腸道中長時間存活
一項新研究詳細介紹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另一種無症狀表現。科學家們觀察了COVID-19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病毒仍然存在於腸道中,而沒有引起胃腸道症狀。病毒在腸道中的存活時間甚至比在肺部的存活時間還要長,該病毒即使在從患者的肺部清除後,仍會繼續在腸道中復制。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未來的篩查和治療方案。

科學家們觀察了COVID-19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病毒仍然存在於腸道中,而沒有引起胃腸道症狀。病毒在腸道中的存活時間甚至比在肺部的存活時間還要長,即使呼吸道中的病毒被清除後,病毒也可能繼續傳播。
COVID-19被看作是一種主要影響肺部的呼吸道疾病,不過該病毒對人體豐富的血管系統、心臟和大腦等其他器官也有直接影響。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彭博社在醫學雜誌《Gut》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結論是結果令人不安,但也可以幫助醫生找到新的方法來更快地診斷COVID-19。
研究人員查看了15名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其中7名患者有感染存在。然而,這些患者並沒有表現出任何與病原體感染腸道相一致的症狀,沒有噁心、腹瀉或其他消化道症狀。三名患者在PCR檢測開始出現COVID-19陰性結果6天后,腸道仍表現出活躍的感染。
研究人員Siew Chien Ng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一發現“突出了長期新冠病毒和健康監測的重要性,以及潛在的糞-口病毒傳播的威脅。”
鼻拭子檢測陰性後宣布痊癒的患者,如果病毒繼續在腸道內繁殖,理論上仍可通過糞口接觸感染其他人。此前的研究表明,浴室中的氣溶膠可能會將感染傳播給與感染者共用同一間廁所的其他人。
該大學自3月以來向抵達機場的旅客提供了免費的篩查糞便測試,該計劃似乎很有效。他們在這些測試的幫助下,在2000多個樣本中檢測到了6名受感染的兒童。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項研究還可以指導醫生治療疾病,並幫助他們開發新的療法,包括調節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和功能。來自仍具有傳染性的患者的腸道細菌顯示出保護性微生物的損失和對宿主有害的微生物的增殖。確保病毒不存在於腸道中也有助於防止通過相同的糞-口傳播機制的潛在傳播。
與COVID-19研究一樣,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這些發現。但該研究進一步表明,一旦通過PCR檢測不再能檢測到呼吸道感染,該病毒可能不會從體內消失。一些COVID-19倖存者在初次感染後的數周至數月內仍會出現症狀,甚至在他們首次檢測病毒呈陰性後也是如此。目前還不清楚一些人出現“長期COVID ”症狀是否與病毒在腸道內的持續存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