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科學家致信世衛組織等機構稱新冠病毒可在空氣中持續存在
據外媒CNET報導,全球200多名科學家和專家週一給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公共衛生機構寫了一封公開信,認為有重要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空氣中持續存在,並通過空氣中的微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封週一發表在《臨床傳染病》雜誌上的信件主張“採用預防措施來減輕這種空氣傳播途徑”,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研究人員簽署了這封公開信。
《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上週六首次報導了這封公開信的存在,並將世衛組織描述為一個在此事上“與科學脫節”的組織。
“對於SARS-CoV-2來說,有時發生空氣傳播是可能的,甚至很有可能。”清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醫生Babak Javid在一份聲明中說。”根本不清楚這種情況有多普遍。”

世衛組織對此事的官方指導意見是,病毒通過”小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當COVID-19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這些小飛沫會被排出。這些飛沫太重,無法遠距離傳播,會迅速沉入地面。此外,該組織還指出,該病毒可以從表面被拾起。這就是為什麼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對幫助遏制傳播很重要。
但公開信的簽署者認為,SARS-CoV-2在空氣中揮之不去,這可能在傳播中起到一定作用。他們認為,當COVID-19患者排出病毒時,病毒顆粒仍會停留在空中,並能隨氣流傳播很遠,特別是在通風不良的地方。他們寫道:“據了解,目前還沒有普遍接受SARS-CoV2的空氣傳播;但在我們的集體評估中,有足夠多的支持證據,因此預防原則應該適用。”
為了減少空氣傳播的風險,他們建議應實施兩項主要措施。改善公共建築的通風和減少過度擁擠。該報告還呼籲世衛組織認識到這種潛在的傳播途徑,並更有效地傳達與之相關的風險。
研究人員寫道:“我們擔心,對COVID-19的空氣傳播風險認識不足,以及對空氣傳播病毒的控制措施缺乏明確的建議,將產生重大後果。”世衛組織一直以缺乏證據為由,不願意提供更多強調風險的建議。
一些科學家對這封信表示擔憂,認為對空氣傳播的擔憂可能被過分誇大。“我有點震驚於這個問題的出現,”多倫多大學的傳染病研究員Isaac Bogoch說。“沒有新的數據,只是一封署名信,上了頭條。”
爭論的焦點是對傳播模式的解釋,而這種混亂也延伸到了公眾對疾病傳播方式的認識。“這裡的一個問題是空氣傳播的技術概念與普通公眾對這個術語的認知之間的潛在衝突,”愛丁堡大學傳染病學主席Jose Vazquez-Boland說。
學術界的爭論主要是將”飛沫”–落到地面6英尺以內的重粒子–與”氣溶膠”–懸浮在空氣中的輕病毒粒子對立起來。關鍵的區別在於顆粒的大小。
“液滴的大小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所有有效地具有質量或重量的東西,”澳大利亞斯威本大學的呼吸專家Bruce Thompson解釋說。像打噴嚏這樣較大的呼吸道液滴不會在空氣中停留太久;它們在空中飛行,但由於重力的作用,它們會很快落到地面。氣溶膠則不同。
“如果是氣溶膠,它有可能會在空氣中漂浮更長時間,”Thompson森說。這些技術上的區分會讓普通公眾很難理解病毒”空氣傳播”的含義。“對於公眾來說,可能很難區分不同的情況和技術定義,”Vazquez-Boland說。
“飛沫傳播和空氣傳播之間有一點錯誤的二分法,”Bogoch說。“這更像是一個光譜。COVID-19更接近頻譜的飛沫端,”Bogoch說。
即使世衛組織低估了風險,它也可能不會對打擊傳播產生戲劇性的影響。作為其官方指南的一部分,該組織確實建議避免擁擠的地方,保護自己免受COVID-19。它還建議那些感到不舒服的人呆在家里或在出門時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