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關心老乾媽和騰訊打官司但得知道它在國外有多火
如果票選“最讓中國男人欲罷不能、魂牽夢繞的女人”,我自願給老乾媽投一票。小時候,在媽媽的廚房裡,除了那碗攤著煎蛋的米粉讓我沉醉,還有一對陌生的叔叔阿姨也刻畫在了我小小的腦袋裡。叔叔叫“王守義”,他來自河南駐馬店,賣的是“十三香”。
對於注重“香”和“辣”的湘菜來說(鄭重聲明:我大湘菜可不是靠調料來製造香辣的),有“香”怎能少得了“辣”,於是“老乾媽”就出場了,這位來自貴州的阿姨,不用過多介紹,她成就了無數菜餚,可能是菜名里出現最多的調味料。

“老乾媽”陶華碧
一直以來,老乾媽是一家專注於生產調味料的廠商,很少“生產”八卦新聞。不過最近,#騰訊起訴老乾媽#的消息在互聯網上熱傳,有了騰訊這個天然流量大戶,老乾媽從廚房成功出圈,站到了互聯網的舞台中心,然而最終被證明是一起烏龍事件。
不過,今天我並不想討論“老乾媽(莫名其妙)和騰訊打官司”的話題,而是想藉此聊一聊那個火爆國外的老乾媽。
就喜歡看國外吃貨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要說最受外國人喜歡的中華美食,火鍋、餃子還有連中國人自己都沒吃過的左宗棠雞等,可以列一長串名單出來,而調料要征服外國人的胃,難度其實大很多。不過老乾媽作為國民級調料,原本只是中國人廚房中萬千調料的一員,卻在國外意外走紅。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這對國外吃貨來說就是一座大觀園,老乾媽的出現更是讓他們表現出了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油、辣椒、發酵過的豆子經過完美結合,不光是味道上乘,它多層次的質感也很完美。”你能想像這是一名外國人對一瓶中國辣椒醬的評價嗎?反正吃了這麼多年的我算是白吃了,原來老乾媽的味道如此“上乘”且質感“完美”。

味道“上乘”了,價格也“上去”了。在國內,一瓶標準版老乾媽的售價在10元左右,這還是近些年一直漲價的結果,以前幾塊錢就能搞定。然而國外就不一樣了,普通超市裡的老乾媽可以賣到4美元一瓶,美國亞馬遜上一瓶210g的老乾媽甚至超過10美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工人就當起了代購,專門從某寶上下單老乾媽然後販賣,成為整個街區最“辣”的仔。
老外70塊買一瓶辣椒醬吃的不亦樂乎,你還認為只有中國人“人傻錢多”嗎?而且,“貴”已經不能完整地形容國外的老乾媽了,因為它還登上了奢侈品折扣網站Gilt,並被譽為全球最頂級的辣醬。頂不頂級另當別論,但如果我說它還成了美國各大監獄的硬通貨,不僅價格翻番,而且供不應求,你是不是有一種“老乾媽=黃金”的感覺?
關於這一現象,美國《連線》雜誌之前還專門出過一份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美國監獄的囚犯們對老乾媽這位火辣的中國女人有著近乎狂熱的追求。甚至有傳言稱,有監獄幫派組織視老乾媽為精神圖騰,並將“LaoGanMa”刺在胸前,這絕對是真愛啊。

“LaoGanMa”派?
Facebook上也有一群對老乾媽情有獨鍾的老外,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因為對老乾媽的熱愛而聚集在一起。這個神秘的組織叫做“The Lao Gan Ma Appreciation Society”(老乾媽愛好者協會),成員達到數千,會長是來自瑞士的攝影師、藝術家Simon Stahli。

Simon和他的老乾媽
就像北京人愛用麵餅卷一切,老乾媽愛好者協會的成員們也將老乾媽視作萬能調味醬,即便他們原本不吃辣,但加上老乾媽之後的西餐也別有一番風味——瑞士人用老乾媽配黑麵包、奶酪、紅酒,墨西哥人覺得老乾媽很適合加在玉米捲和玉米煎餅裡,美國人把老乾媽看作是一種高級而帶有異域情調的醬。

老乾媽配墨西哥卷
作為會長,Simon對老乾媽的熱愛更是溢於言表。還記得前面那句“油、辣椒、發酵過的豆子經過完美結合,不光是味道上乘,它多層次的質感也很完美”嗎?這便出自Simon之口。Simon對老乾媽口味的理解甚至超過很多中國人,他表示,就像包裝上大紅大黃的配色和陶女士憤怒的表情一樣,老乾媽醬代表了一種“真誠而不矯揉造作”的味道。在中國,那些以吃辣而聞名的地域,不就誕生了性格特別豪爽火辣的人麼?比如川渝湘。
走出國門的還有它們
網友對老乾媽在國外走紅可謂一語道破:一直以為中國文化征服世界的那天,會是儒釋道、戲曲、中醫,沒想到走在前端的竟然是老乾媽。我想補充一句:走在前端的,不只有老乾媽。
以前,外國人誤以為中國人都會功夫,現在誤解名單恐怕還得加上一條:中國人都嗜辣如命。除了老乾媽,很多辣味食物都得到了外國人的寵愛。
韓國《中央日報》去年報導,中國啤酒在韓國越來越受歡迎,原本以為炸雞是幕後功臣,結果沒成想是一股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在作祟”,這股力量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麻辣燙。報導稱,一開始,那些麻辣燙餐廳還只是聚集在大林洞和建國大學附近,畢竟麻辣燙經濟實惠又美味,年輕的大學生哪能把持得住?後來,這些門店迅速擴張到了光化門、汝矣島、江南地區等。

有一組數據最能說明麻辣燙在韓國的受歡迎程度,韓國某電商平台的數據顯示,2019年,“麻辣粉”和“麻辣燙”食材的銷售額比2018年增加了96倍以上,同屬“麻辣兄弟”的麻辣香鍋也是韓國人的菜,其製作材料的銷售額也同比增長超41倍。看到這,我覺得接下來還可以給韓國人介紹一下麻辣拌、串串、冒菜。
四川美食火遍中國甚至全球,不能只靠火鍋和麻辣燙,有貴州老乾媽在前面打頭陣,四川辣醬給我衝!
2017年,麥當勞為配合1998年版《花木蘭》推出的四川辣醬(Szechuan Sauce)在時隔20年後,終於再次和美國人民見面。然而麥當勞搞了一波限時一天的騷操作,結果引發老美的爭相搶購,排隊場面一度失控,沒搶到的小伙伴自發在麥當勞門口示威、抗議,最後甚至驚動了警察。

“給我們四川辣醬”
YouTube用戶@Daym Drops 試吃四川辣醬後,忍不住尖叫:四川辣醬就是真理啊,所有的麥樂雞都得到了昇華,怎麼能這麼棒!

不過,四川辣醬(Szechuan Sauce)算不上地道的中國美食,據說它甜中帶辣,有一股濃郁的糖醋味。這讓我聯想到了湖南人都沒吃過的一道湘菜——左宗棠雞,它可能是美國人最愛吃的中國菜,基辛格、老布什去中餐館必點。左宗棠雞是酸甜香辣口,和四川辣醬口味相似,看來老美對甜辣食物情有獨鍾。
還有一種甜辣食物也讓老外欲罷不能、欲拒還迎,那就是辣條,準確而言應該是衛龍辣條。有媒體評論:如果說,陶華碧能夠將8元的老乾媽帶入美國奢侈品的榜單,成為中國調味料行業的自豪。那麼,將辣條做成美國第二種奢侈品的“辣條之父”——劉衛平,簡直就是現在年輕人頂禮膜拜的偶像!

衛龍辣條
是不是年輕人的偶像需要調查才知道,但衛龍辣條的確對老外來說充滿了誘惑力,即使它很貴。國內一包衛龍辣條的價格在1元左右,但在美國的超市可以賣到數美元,甚至在亞馬遜上一包超過10美元,奢侈程度完全不輸老乾媽。幾年前,BBC在紀錄片《中國新年》中介紹中國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結果辣條實力搶鏡。片中,兩個英國老頭在街上買了幾包辣條,其中一人邊吃邊說辣條是“中國25歲以下年輕人最受歡迎的小吃”。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數據哪來的,中國年輕人喜歡的小吃大概可以拍一百集BBC紀錄片吧。

順帶一提,國產止咳藥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也曾在美國大火。此前,《華爾街日報》發文《Herbal Supplement Has Some New Yorkers Talking, Instead of Coughing》,題意大概是“一種能止咳的草藥補充劑成為部分紐約人的談論話題”。經過國內媒體的大肆渲染,變成了“美國爆紅川貝枇杷膏網購價格翻十倍賣到450元”“神秘的東方液體征服了許多久病不癒的美國人”“中國神藥賣到脫銷”……
雖說這些報導有誇大的成分,但這款好用的止咳藥品確實征服了不少外國人。在美國亞馬遜上,被川貝枇杷膏療效驚艷到的人相當多。有人甚至激動地說:他曾經得過一種癌症,藥物對他的肺部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一度嚴重到不能呼吸,結果服用川貝枇杷膏後,他奇蹟般的好了.. .他還叫枇杷膏“魔法藥水”。

亞馬遜用戶評論川貝枇杷膏
天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不過川貝枇杷膏確實挺好喝的,以前我的大學室友一度買它當飲料喝…
美食麵前,人人平等
這世界上有數千種語言,在不經過學習的情況下,不同母語的人之間很難彼此溝通。但這個世界也有通用性的語言,我想除了音樂、繪畫等,美食其實也算一種。在各大洲、各個國家、不同省份之間,美食無形中架起了一道道溝通的橋樑。所以說,美食麵前,人人平等。

美食家哪裡會孤獨
湖南人覺得米粉好恰,中國人認為火鍋美味,全世界人都愛漢堡。或許從遠古時代開始,食物的交流便已經出現在人類種族之間。從老乾媽到辣條,從麻辣燙到四川辣醬,中國的美食走向世界,世界的美食也在無意中加入中國元素。
倒不是想說中華美食將引領全球飲食風潮之類的觀點。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地球村之所以散發出誘人的“香味”,美食方面的頻繁交流只是原因之一。或者說,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多彩,老乾媽們只是貢獻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網友總結的很到位:美國用蘋果打開了中國的窗,而中國卻用辣條撬開了美國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