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可以製造精密半導體卻產不了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揭示了許多令人不安的事實,其中最令人驚愕的事實是:美國基礎生產能力短缺。面對前所未有的緊急情況,美國工廠甚至連棉籤、口罩和防護用品等相對簡單的產品都難以生產。彭博社刊文指出,這方面還得向中國學習。
真相比表面更令人驚訝。過去20年,隨著低端產業轉移至亞洲,數以百萬計的製造業工作崗位流失,不過美國製造業的實際產出卻徘徊在歷史高位附近,這得益於美國製造商主導了寬體飛機和半導體等高科技行業。
然而當矽谷的明星企業還在閃耀的時候,底特律的那些汽車工業卻早已褪色。曾經擁有如此多工藝知識的生產網絡,隨著汽車工廠的轉移而消失了。這意味著,如果一家公司想要擴大規模或重組生產,手頭卻沒有那麼多技術人才。
相比之下,在中國,擁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靈活的製造文化,使得企業能夠在疫情期間迅速將生產轉移到急需的防疫產品上。比亞迪(汽車製造商)和富士康(電子產品組裝商)等製造商幫助中國口罩產量在疫情開始時翻了兩番。
正如矽谷名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說的那樣,製造業的複蘇只從認識上入手還不夠。美國應該考慮更大膽的提議,而不是長期以來提出的對研發政策、再培訓項目和STEM 教育的適度調整。
美國真正需要做的是重建其工程實踐氛圍。這就需要將製造業的工作,即使是低利潤的商品,也視為在根本上有價值的。矽谷那些技術專家們應該明智地拋棄他們視製造業為一種“商品化”活動的輕蔑態度,將其視為與研發工作同樣有價值的活動。美國企業不應單純將工人視為削減成本的對象,而應將他們視為保持生產過程中必要知識的實踐者。
美國政府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國會通過的重新支持部分醫療供應鏈的法案應該只是一個開始。長久以來,美國稅法一直鼓勵離岸外包;現在是政治領袖們敦促製造商把生產線帶回美國國內的時候了。
美國也應該向中國學習。美國是中國許多產品的主要市場,比如飛機、醫療設備和高端電子產品;美國應該利用其巨大的國內市場,鼓勵企業將生產本地化。舉例來說,雖然目前大多數半導體製造業務都在亞洲進行,但鑑於美國擁有大量人才以及科技公司在數據中心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美國理所應當成為一個規模更大的生產商。
參考中國國家指導下的採購計劃、本地化要求和對深厚勞動力的培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推動可以幫助重建美國的工業基礎。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然而,這場疫情充分錶明了這項任務是多麼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