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恒星直徑是太陽1700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70%恆星是微小的紅矮星,它們暗淡、光線微弱,以至於觀測者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恆星缺乏想像力。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普通恆星”掩蓋了宇宙恆星的真實命運,有的體積很大,有的體積很小,有的運行速度快得驚人,而且恆星種類繁多,從超巨星至小得像氣態行星的恆星,一些恆星運行速度非常快,甚至可能完全脫離主星系,此外,一些恆星的存在超出了科學家的認知範圍。
1、最大的恆星
紅色特超巨星UY Scuti是迄今發現最大的恆星,其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相比之下,太陽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10倍。該恆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位於南方盾牌星座,它很像紅色超巨星參宿四,但比參宿四的體積大3-4倍,而且最終會像參宿四一樣,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除此之外,我們對UY Scuti的了解甚少,甚至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也存有爭議。但無論如何,這顆巨星仍是當前科學家所觀測最遙遠的恆星之一。
2、最重的恆星
RMC 136a1是當前觀測到質量最大的恆星,其質量大約是太陽315倍,儘管它的質量很大,但是其半徑僅是太陽的30倍,它位於RMC 136星群中心,該星群位於大麥哲倫星系狼蛛星雲中。
RMC 136a1已超越了紅熱星、藍熱星概念範疇,其“紫熱”狀態溫度可達到50000開氏度,其輻射輸出在極端紫外線光譜中達到峰值,未來它很可能成為一顆超新星,其前身質量足夠大,會留下一個黑洞,而不會變得一顆中子星。
3、最小的恆星
最小的恆星僅略大於土星,它就是EBLM J0555-57Ab,簡稱57Ab,它的質量剛好能使氫原子核聚變成氦,57Ab距離地球大約600光年,是一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當它從更大的伴星前方經過時能被識別發現。
然而專家指出,由於類似的恆星體積小、亮度低,因此很難被觀測到,因此人們對那些質量不到太陽20%的恆星了解甚少。
4、最快的恆星
超速星是以非常快的速度穿越銀河系的恆星,其速度足以擺脫銀河系的引力束縛,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仍認為,恆星達到這種速度的唯一途徑是通過雙星系統與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相互作用。
然而,2019年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的一篇論文顯示,超高速恆星PG 1610+062是一顆緩慢脈動的明亮藍星,其亮度足以進行詳細勘測分析,它的起源可追溯至銀河系圓盤,很可能是從銀河繫船底座-人馬座旋臂噴射出來的。
研究人員認為,PG 1610+062是伴星演變為核心坍塌的超新星爆炸後才形成如此驚人的運行速度。此外,這兩顆雙星可能是通過與年輕、密集的恆星群引力相互作用而獲得速度的,在該情況下,如果兩顆恆星被鎖定在彼此環繞的軌道上,它們與其他恆星的相互作用會使雙星中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超速運行軌道。
5、最罕見的恆星
索恩-茲科天體(TZOs天體),僅存在於理論階段,被認為是緻密中子星周圍環繞大片瀰漫氫氣形成的,據稱,超大體積的TZOs與紅巨星(RSGs)在外形上幾乎完全相同,在光譜中有不同尋常強的重元素和鋰譜線。
索恩-茲科天體最早是由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安娜·茲科(Anna Zytkow)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研究人員認為,該天體來自這樣一種過程:一顆恆星演變為超新星,其剩餘核心(現在是中子星)“踢進”另一顆恆星。
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低,但並非不可能。因此,即使真有索恩-茲科天體存在,也是非常罕見的,之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候選索恩-茲科天體,將其命名為HV2112。它位於小麥哲倫星雲,距離地球20萬光年。
2014年,天文學家埃米莉·萊維斯克(Emily Levesque)、菲爾·馬西(Phil Massey)和同事們發現了它,但迄今仍未被確認為索恩-茲科天體。
考慮到索恩-茲科天體模型並非近期提出的,因此很難確定HV2112是索恩-茲科天體,還是一顆更’規則’的進化恆星。
事實上,太陽也是一顆怪異的恆星,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顆黃矮星,通常每顆黃矮星壽命約為100億年,在其生命歷程中,它會通過內部核聚變,將氫聚合成氦,當它們的氫即將耗盡時,便會開始膨脹,膨脹至原來體積數倍,演變成為一顆紅巨星,並開始燃燒氦。有趣的是,太陽似乎是“獨一無二的”,迄今未發現與太陽系結構相似的行星系統,或許這正是我們未發現地外生命的原因。(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