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創建全球大氣甲烷累積與移動的3D模型
作為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甲烷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力遠勝於二氧化碳。其可能來自於工業設施、農業、石油天然氣開採、以及濕地水體等自然資源。為了更好地追踪甲烷的來源、以及其在大氣中累積和移動的過程,NASA剛剛打造了一款全新的3D地圖工具,從而為減輕該溫室氣體影響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來自:NASA)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碳循環科學家Abhishek Chatterjee 表示:“甲烷的作用類似於二氧化碳,然而長期以來的人類活動,已使其增加速度超過了天然的清除抵消速度”。
NASA Models Methane Sources, Movement Around Globe(via)
人口的持續增長、能源使用、農業與水稻種植、以及牲畜飼養等因素,都會影響甲烷的排放。然而由於缺乏測量和應對措施,尤其是對碳-氣候反饋的不完全了解,我們很難預測未來的趨勢。

NASA 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一倍以上、且其分子的溫室效應遠超二氧化碳。該機構預計,到目前為止,甲烷為全球變暖貢獻了20~30% 的能量。

鑑於各界迫切希望找到甲烷如何在大氣中積累、以便對全球變暖有更全面的了解,NASA 希望新構建的3D 地圖能夠更好地應用衛星收集來的數據。

結合不同國家的排放清單和計算機建模,系統能夠更全面地計算自然資源(如濕地類型)的甲烷排放量,並模擬甲烷在大氣中的分解過程。
接著,該機構套用了一個天氣模型,以觀察風是如何在長時間裡影響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流動的。最終,研究人員們得出了一些有趣的見解。

比如全球濕地的甲烷產量裡,熱帶地區貢獻了60% 以上,廢物處置讓南亞的排放增加了1.5% 。同時北極的70% 甲烷排放源於自然資源,但東亞有85% 源於人類活動。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科學家Ben Poulter 表示:“當務之急是了解排放源,以便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更好地減少甲烷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