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疫苗臨床試驗3個月無毒副作用可申報二期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所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一周過去,已經有受試者陸續接種疫苗。疫苗臨床試驗怎麼做?怎樣保證疫苗的安全性?成為接下來要關注的問題。3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
作為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團隊的主要負責人,從2020年1月起,徐建青所在的團隊開始同步進行核酸疫苗、人源細胞載體疫苗、納米顆粒疫苗的研發。2月26日他給自己注射了一針新冠核酸(DNA)疫苗。

▲陳薇團隊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圖據中國軍網
疫苗一期臨床試驗主要測試疫苗安全性
第一周無副作用後面出現副作用可能性小
紅星新聞:不同疫苗的研製週期是否不同?mRNA疫苗和核酸疫苗不需要分離毒株是否研製更快?陳薇團隊之外,目前其他疫苗的研究進度怎麼樣?
徐建青:不同疫苗的研製週期差別不算很大。至於分離毒株,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都不需要分離毒株,需要分離毒株的只有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所以基因工程疫苗相對研製更快一點。但疫苗研發的真正核心不在這裡,主要在於研究者對免疫原的認識,對佐劑的認識,還有免疫應答、保護性應答的認識。也就是說真正的疫苗技術是在免疫原設計和佐劑技術。
至於臨床試驗,美國的mRNA疫苗是人體與動物同時做。目前大部分新冠病毒疫苗的進展都到了動物試驗的階段,快的話已經進行了第二輪第三輪動物試驗,慢的話剛上第一輪動物試驗。
紅星新聞:我們查詢到陳薇團隊開展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一期臨床試驗註冊的研究時間是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一般來說疫苗的一期臨床試驗要做多久?一期臨床試驗時長怎麼確定?
徐建青:一期臨床試驗是一個安全性試驗,如果試驗只用來觀察疫苗早期的安全性,那麼臨床試驗第一周的觀察最為重要。如果第一周沒有副作用,那麼出現更長時間的副作用可能性相對就更小一些。一開始前面觀察三個月,後面可以保持觀察,但可能不需要密切觀察。真正最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到了冬天以後,如果疾病再次流行,觀察接種過疫苗的人才能知道疫苗的保護作用是怎麼樣的。單純看安全性,一般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夠了。
一般臨床試驗註冊的時間是從第一例受試者入組到最後一位受試者觀察期滿。招募受試者一般是持續招募,所以最後一例受試者也許很晚才入組,所以註冊時一般會把時間拉得很長。
第一期臨床觀察時間無需太長
3個月後無毒副作用可申報二期臨床試驗
紅星新聞:對於疫苗的臨床試驗,是否需要一期臨床試驗結束以後才能開展二期臨床試驗?
徐建青:總體來說一期臨床觀察時間不需要太長。對於腺病毒載體的疫苗而言,腺病毒本來在體內持續的時間也不長,所以對它的毒性、安全性的觀察,持續太長時間價值也不是很大。如果一期臨床試驗開始3個月之後,沒有看到毒副作用,抗體應答也還可以,實際上就可以申報二期臨床試驗。
紅星新聞:疫苗的臨床試驗主要觀察哪些指標?如何觀察疫苗的毒副作用?
徐建青:對疫苗的觀察其實不完全說是毒副作用,而是對安全性的觀察。首先要在動物身上觀察的安全性指標是對血液毒性、血細胞,肝毒性、肝臟損傷還有局部注射的毒性、心肌毒性,發燒、發熱的症狀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觀察的,合在一起稱為急性毒性。而慢性毒性,除了急性毒性遷移造成的持續性的肝臟、腎臟的炎症等,還有註射局部形成的長期皮疹。如果再長期的觀察,還會觀察疫苗是否會在動物身上致畸和致瘤,就是導致胎兒畸形和腫瘤發生。但是在人體很少觀察這些指標,人體主要是觀察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指標。
和17年前相比
現在疫苗更多是基因工程疫苗
紅星新聞:此前有專家說,如果疫情得到控制,疫苗的二期三期臨床試驗對疫苗保護效果的觀察就很難實現。是否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徐建青:二期、三期臨床試驗可以用替代性指標,不一定是純保護性指標。保護性指標可能難以觀察,但替代性指標是可以的,比如評價綜合抗體。以及利用活化綜合抗體,可以反過來在動物中觀察保護作用。後期沒有病人,不一定能在人身上觀察,只能在動物身上觀察。
紅星新聞:今天研製新冠病毒疫苗的技術與17年前研究SARS疫苗的技術差別大嗎?
徐建青:差別很大。像SARS疫苗,主要就是滅活疫苗,別的手段很少。現在的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現在一些國家已經不再研製滅活疫苗,因為滅活疫苗的活化免疫應答和安全性都不夠。可能保護沒有激活,但是副作用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