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抗疫:大白鯊和英國的群體免疫機制的全民實驗
“一隻大魚要吃掉你們所有的選民,可他(市長)卻決定(不關閉海濱),讓海濱上的人繼續工作。”英國首相鮑里斯在上週四的一次內閣緊急會議上提到了《大白鯊》的情節。
這是一部1975年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驚悚電影。在鮑里斯看來,故事裡那位哈瑞市長是一位英雄般的存在,因為在海灘出現破碎屍體之後,怕關閉海灘收入銳減,還會引發市民恐慌,毅然拒絕關閉海濱。結果海濱繼續開放,又有人繼續遭到鯊魚襲擊。
“當然,他這麼做是錯的,但是我們卻需要更多這樣的市長。”
此時就不難看出鮑里斯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此時的他面臨著很大的政治壓力,例如公眾所提出的關閉學校,以及隔離老人等建議。鮑里斯同意新冠肺炎病毒已經在社會裡迅速蔓延,他也相信英國正在面臨這一代人所遭遇的最大一場健康危機。
但他拒絕採納上述建議。也就是說,商業照常運營,學校照常開放,隔離老人也並不成立。鮑里斯抗疫戰略的兩個重點:勤洗手,待在家裡。理想的狀態是可以將新冠的感染率拉低一些,將高峰期拖到夏天,這樣起碼英國NHS醫療體制不會有那麼大的季節性壓力。
言外之意,到時候就可以騰出手來專心收拾新冠,因為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到6月份就已經過了,但新冠大概還會一樣猖狂。
在諮詢了醫學專家意見之後,鮑里斯深信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將是對抗新冠肺炎有效方式。
此處需要解釋一下這個最近在網絡上被瘋傳的神秘的群體免疫到底是什麼。在此之前,要先強調與這種策略對應的防疫戰略,就是遏制戰略,也是目前新加坡所採取的抗疫方式。這種策略是要進行有效的隔離和防疫,通過廣範圍的測試,追踪每例病症的感染者,並對他們實行有效隔離來對抗新冠。這樣的遏制和拖延,都是為了給醫學界爭取時間,直到他們找到有效治療方式以及疫苗研製。
只是有些國家做得到,有些國家做不到,或者不想做。
群體免疫的概念與遏制戰略幾乎是背向而馳。也可以說,前者完全是在某種程度上偷換概念。
原本群體免疫是從對抗麻疹而作出一種抵抗大流行病的防疫戰略——當相當數量的兒童注射了麻疹的疫苗後,就會減少其他人得麻疹的機率。
簡而言之,假如大部分人口都對新冠產生抗體,那麼這種病毒就很難蔓延,因為可以受感染的人口比例太少。也就是說,假如某個人得了麻疹,但周圍的人都已經註射了麻疹疫苗,那麼這種傳染病就很難擴大傳染。相反的,假如居住在一個疫苗覆蓋率很低的區域,疾病會快速通過人口進行傳播。
這麼說來,群體免疫的最大貢獻,就是要計算出疫苗覆蓋率與全民免疫的之間的關係。
在群體免疫這件事情上,麻疹和新冠完全是兩回事,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有疫苗,可後者並沒有,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有。當然,總有專家辯駁說,此事的關鍵不在於疫苗,而是人口免疫的比例,這個免疫可以通過打疫苗獲得,也可以通過染病獲得。
例如,英國科學大流行病流感建模組主席Graham Medley教授就深信,就在沒有疫苗的前提下,反倒是對抗新冠就是需要採取群體免疫機制。
新冠版本的群體免疫機制是這樣的:在沒有疫苗的前提下,假如大部分人口得了新冠肺炎,就會產生免疫力,這些人也不大會再次患病。新冠版本的群體免疫機制據說可以給一些老年人,新生兒以及病弱群體提供很好的保護,前提是在大流行病蔓延的時候先把他們隔離起來,等全社會獲得了群體免疫,他們再融入社會上其他群體。
根據英國政府首席科學諮詢師Patrick Vallance週五(14日)對天空新聞的解讀,要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至少全部人口的六成都要生病,以此獲得免疫力。按照新冠的傳染力來算,假如一個人可以感染2-3 個人,那麼平均就需要50% 到67% 的人口免疫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所以,實際情況下需要7 成人口染病,甚至更高。就英國的情況而言,就是4000 萬人口需要得新冠肺炎,才能取得群體免疫的效果。
呼應英國首相之前所說的,很多人的所愛之人都會死。
另一位英國心理學家David Halpern對BBC的解讀說:假如大流行病會繼續蔓延——我們也相信大概情形政治如此,那你就需要保護那些高危群體,讓他們受到隔離至少不會染病,而等他們出了隔離圈時,群體免疫已經達到了。
這位心理學家領銜了一支名為“行為觀察組”(The Behavioral Insights Team)的智囊團隊,這支團隊是由英國政府在2010年組建的。這個團隊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行為科學,助力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提高居民社會生活水平等,而團隊的組成主要是行為科學家。
英國群體免疫的建模,也是相當前衛了。
假如這個理論可行,到明年秋天或者冬天,就有足夠多的人就有足夠的抵抗力——或是得病後自身產生抗體——對抗第二輪新冠來襲。
在沒有疫苗的前提下,以群體免疫作為增強全社會抵抗力來對抗新冠,目前一切都只是假設,並不確定是否能夠取得成效。因為人類的免疫力到底有多強,可以撐多久,這些都是未知數。科學的做法,是要對那些新冠治愈群體進行研究,至少需要數月的時間才能有一個基本結論。
最重要的是,就算是新冠治愈,是否能夠獲得免疫力,這個免疫力又可以持續多久,這些也是未知。
雖然有假設說治癒後的病人對新冠可能獲得終身免疫,但目前,並沒有研究結果作為理論支撐。而此時一個很關鍵的數字,是即使新冠肺炎死亡率低至1%,最終半數的英國人染病,死亡人口也將多到無法想像。
這就是為什麼“ 群體免疫” 最初概念本身就是建立在有疫苗的前提上,來計算疫苗可能給社會防疫帶來的效果,而並非是一場全民感染實驗。一個前提條件的缺失,“ 群體免疫” 的戰略還有多少可信度呢?(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郝倩發自瑞士日內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