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等於懶惰貪吃百餘機構呼籲停止對肥胖污名化
肥胖就意味著懶惰、貪吃或是缺乏自製力嗎?事實上,當前科學證據表明,體重調節並非完全受個人意志控制,生理、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3月4日,頂級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的一份共識聲明呼籲停止對肥胖的污名化,號召醫療人員、學術單位、公共衛生機構以及媒體等對肥胖提出一種新的公開表述。
聲明提到,當下流行觀點認為肥胖是一種選擇,可以通過少吃多運動來完全扭轉,這使得超重或是肥胖人士通常被認為是懶惰和不自律的。他們在面臨嚴重並發症風險的同時,也要承受工作、教育和醫療環境中的一些歧視和誤解,職業發展以及獲得高質量醫療護理和教育的機會也受影響。
此外,外界對肥胖的歧視也會使他們的身心皆受傷害。其中,心理狀況不佳會持續造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導致體重進一步增加,某些情況下還會發展成進食障礙等。
為此,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糖尿病系教授Francesco Rubin等36名專家組成了一個國際專家組,對體重污名的原因及影響的現有證據進行了重新審視,並聯合發布了一份共識聲明,建議消除對體重的偏見。100多個機構、單位、社團和期刊簽署了這份聲明,包括美國糖尿病學會、世界肥胖聯盟和自然科研期刊等。
Francesco Rubin表示,“對肥胖的污名化是一個公共健康問題,損害了相關人士的人權和社會權利,是對抗肥胖症流行的主要障礙。”他提到,這一聲明的目的是召集專家學者和科學組織,一致譴責體重歧視,並揭露引起體重偏見的一些錯誤觀念。
聲明中提出了終止肥胖污名化的13條建議,包括承認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並予以治療,提高臨床環境中醫務人員對污名的意識,增加對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研究經費等,同時還呼籲媒體對肥胖進行公正、準確和非污衊性的描述。公共衛生和政策層面,聲明建議有關部門加強肥胖相關政策的科學性,並建立強有力的公共政策,禁止基於體重的歧視和不平等。
對於一些常見誤解,聲明也予以解釋。比如,傳統觀點認為肥胖主要是由於暴飲暴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引起,但現在有更多證據表明,遺傳、晝夜節律紊亂、心理壓力以及藥物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體重,“暴飲暴食、缺乏鍛煉可能只是肥胖的症狀,而不是其根本原因”。
同樣,聲明認為,“通過自覺少吃多運動,嚴重肥胖通常可逆”的觀點也沒有證據支撐。體重和脂肪量由許多生理機制調節,僅靠控制食物攝入和體育鍛煉來減重並不可行。大量臨床證據表明,對於嚴重肥胖症患者而言,少吃多動對其體重影響並不大。
(原標題:肥胖不等於懶惰和貪吃,百餘機構共同呼籲:停止對肥胖污名化)
澎湃新聞記者陳凌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