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買一個傑出的科學家,抵得過10萬個推銷員”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科學家是一個偉大的職業,科學家在許許多多的領域做出了偉大的發現,簡直就是人類文明之光。少年時代,托尼就有幾個好朋友,對科學有著十足的好奇心,特別希望生日那天可以收到紅橙藍綠四冊《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無論宇宙星雲、動物植物,還是地理礦石、未解之謎,我們對這個世界淺顯的知識,差不多全是上面看來的。
長大以後,我們身處的信息環境比過去寬闊了許多,可是聽到有什麼新的科學發現時,卻不再有小孩子暴走式的快樂了。
不只是因為長大了,認知能力使我們和真相更接近了,我們意識到連科學家也會說謊話。
前一陣子都怪疫情鬧的,托尼憋在家還就瞅了瞅這些事兒。今天就跟差友們嘮一嘮一小群科學家是如何被產業界或大公司收買、掩蓋科學真相的吧。
就在幾年前,著名醫學期刊《 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 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載了一個文章,說上個世紀60 年代,美國糖業曾收買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撰寫科研論文。
不光弱化醣類和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撇清自己不說,還指示論文作者把導致心臟疾病的罪名全推給飽和脂肪( saturated fat )。
這個文章像一顆炸彈,讓這個影響了全世界長達半個世紀的騙局曝光出來。。。
這個事有一個大背景,上世紀50 年代,美國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突然心髒病發作,連續幾天沒回白宮上班。
總統覺得“ 公眾有權了解總統的健康狀況”,這個消息就很快上了各個報紙頭版,引起美國人對心臟疾病和潛在誘因前所未有的關注。
當時,科學界對飲食和心臟疾病關係的研究其實沒那麼深入,市面上主要流行著兩個觀念,一個認為這類疾病是由於醣類攝取過多,另一個則認為是攝入飽和脂肪導致的。
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一直沒有結果,背地裡,憂心忡忡的製糖業慢慢就開始琢磨,怎麼擊潰學術界的敵人。
差友們猜怎麼著?
美國有個糖研究基金會( Suger Research Foundation ),是如今的全美糖業協會( Sugar Association )前身,這個基金會的研究執行長叫John Hickson,他就想,假如贊助一些研究,用“科學”為醣類正名,不就能佔據輿論優勢嗎?
John Hickson 還就真找到了3 位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包括1977 年成了美國農業部官員、後來參與起草首個美國人膳食指南的營養學家D. Mark Hegsted,以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創始人Fredrick J. Stare。
歷史文件顯示,糖研究基金會共向他們支付了6500美元,差不多在2016年相當於4.9萬美元。John Hickson希望他們針對指控醣類的文章發表評論,並明確說,自己想要的是對製糖業有利的研究結論。
D. Mark Hegsted 向John Hickson 保證,他們完全清楚John Hickson 和糖研究基金會的立場,並會盡力實現的。
兩年後的1967 年,這幾位科學家針對醣類、脂肪和心臟疾病的有關評論發表在了著名醫學期刊《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上。
他們得出結論:醣類和心臟疾病無關,預防冠心病唯一需要做的飲食干預就是降低膽固醇,並使用多元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
更騷的操作是,在論文正式發表前,他們專門給John Hickson 看了初稿,雙方經過一番和諧的討論,最後John Hickson 向科學家們表示,他很滿意。
哈佛大學這幾位科學大拿的論文一出,學術界關於醣類和心臟疾病的爭論很快就消失了,而低脂飲食被衛生當局的認可,得到大力推廣。
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官方的飲食建議一度呼籲大家減少脂肪攝入,可高糖飲食誘發心臟疾病的風險竟然就這麼被掩蓋了。。。
一直到2016 年9 月,一切才公之於眾。
全美糖業協會注意到自己半個世紀前的黑歷史被扒拉出來,趕緊發個聲明,說糖研究基金會當年這個事本應更透明,但當時沒有利益相關聲明的製度。
為什麼連哈佛這樣全球頂級科研機構的科學家,也會違背原則,故意錯過他們面前的真相呢?可能這就叫利欲熏心吧。。。
那一年的6月,另一則報導還指控美國糖果協會( National Confectioners Association )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營養學系教授合作,推出了一個古怪的研究成果:吃糖的兒童和青少年比不吃的要更瘦。
這項研究拿來分析的樣本數據,來自政府一次對部分兒童和青少年的調研,他們只是回憶了一下自己一天之內吃了什麼。。。
論文的主要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營養學系教授Carol O’Neil起初對美聯社表示,所引用的數據很單薄,但是是可以這樣發布的。
一周後,她又告訴媒體,自己已經忘了為什麼之前這麼說,她這次的說法是,她認為全文都是強有力的。
或許教授真的健忘,論文其實在關於研究局限性的部分,就承認上面那些樣本數據“可能無法反映攝入情況” 並且“ 無法得出因果關係”。。。合著就是用“ 巧合” 糊弄大夥兒唄?
只能說,這一波操作是真的6。。。
而2015 年,可口可樂也遭到類似指控,說它花了幾百萬美元贊助科學研究,受到贊助的非營利組織叫“ 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 ”。
它提出了一個論點,說那些在意體重的美國人太過關注自己是不是吃了太多速食快餐或喝了太多軟飲,而忽視了體育鍛煉的作用。
誒?這說的好像有道理?
但其實呢,一些科學家一看就明白咋回事兒了,這是文字遊戲啊,換個直白的說法,這是在鼓勵大家該吃吃,該喝喝,運動運動,啥事不用往心裡擱。
他們認為,這些信息很有誤導性,是在淡化含糖飲料對肥胖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蔓延的影響。
而一開始呢,“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 也沒公開自己跟可口可樂的利益關係,有點兒欲蓋彌彰的意思,後來讓大家發現了,才澄清說是“ 疏忽”。。。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Barry M. Popkin批評說,可口可樂對科學家的這些贊助讓他回想起過去煙草業的套路:迫使科學家變成“販賣懷疑的商人”,讓大家對“吸煙有害”這個認知產生動搖。。。煙草業自然也就紅紅火火了。。。
當時,有人提到一項發表在醫學期刊《 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 PLOS Medicine )上的研究發現:
由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可樂公司、美國飲料協會以及製糖業贊助的研究,最後得出“含糖飲料與體重增加沒有關聯”結論的機率,是其他沒有相關利益衝突的研究的5倍。
而在幾年前,還有一位名叫Marion Nestle、長年研究營養學的紐約大學教授,也搞過一次不完全統計,她分析了168個由食品業界贊助的研究,發現有156個都得出了有利於贊助者的結論,比例超過90%。
這些可能都不是偶然。。。
不少科學家說,營養學一向缺乏政府的科研經費,或許是這些科學家熱衷於產業界或大公司贊助的原因,而想必這些財大氣粗的讚助者,也會專挑對自己更有利的課題掏出腰包,兩者的利益關係自然會因此越來越緊密。
而醫藥行業也沒躲過這種影響,比如魚油、維生素D 產業一直持續到這個世紀的營銷騙局。
連《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前主編Marcia Angell都對這種現象見怪不怪了:“研究人員認為是他們在主導藥廠,但事實上他們是幫藥品站台。收買一位傑出的資深學術研究人員來研討會上演講、編寫教科書或撰寫期刊論文,抵得過10萬名推銷員。 ”
類似的還有,上世紀,制鉛業通過贊助研究活動,渲染“ 鉛無害” 或“ 鉛的危害性尚不確定” 等“ 科學” 結論,製造誤導。
國家鉛業公司( National Lead Company )當時在推銷含鉛家用塗料的時候,甚至登出“鉛是您健康的保護神”這樣荒謬的廣告。。
1998 年,《 紐約時報》曾刊出一篇針對科學家的調研報告,受訪的2167 位科學家中,有43%承認在三年之內收受過一些公司捐贈的與研究相關的禮物,包括生物材料、錢或者研究設備等“ 重要” 的東西。
有過半的科學家都表示,他們的讚助者希望得到“ 回報”。
足見,“收買”科學家這個事一直以來有多普遍。
所以,科學家的研究並不像我們小時候想像的那麼客觀,出於不同目的的經濟贊助可能總會帶來點影響。。。
不過,產業界或大公司熱心於科學事業,倒不是問題的核心,這個事本身固然是好的,產業界也能給學術界提供一些產業上的信息。
問題出在,科學家們因為受到產業贊助的緣故,更容易做出違背原則和倫理的事,比如修改或“ 設計” 研究結論,而且,這個事也比較難追踪。
現在呢,雖然不少科研論文都會在利益相關聲明中,公開研究受到行業企業贊助的情況,但這並不構成指控的依據。
畢竟,雖說拿人的手短,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說收了人家的讚助就一定有啥台下交易。。。
科學上的爭論,當然也可以交還給科學,它就是一個基於證據的開放式研究過程嘛。只是,很多時候,普通人是很難發現哪些研究是偏頗的。
所以,即便我們處在這個篤信科學的世界,但如果總有科學家胡說八道,又有人煽風點火,那真的不知道信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