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買菜的危中之機?可能只是用戶多了個鬧鐘
編者按: 這個年,所有人都過得異常艱難。在“一罩難求”的窘迫境遇下,互聯網企業沖向了一線,集體迎戰疫情。新浪科技推出系列報導策劃:科技戰“疫”——從個人奉獻到技術演進,再到人性倫理等多角度、全方位記錄防控疫情的點點滴滴。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生死攸關的戰鬥,沒有旁觀者,只有逆行者。逆行者應被記錄,讓他們的奉獻凝聚成力量,共渡疫情難關!
《科技戰“ 疫” 》系列報導:企業篇、前線篇、後方篇、開工篇、居住篇、辦公篇、娛樂篇、數據篇、探究篇、技術篇、教育篇、前景篇……
新浪科技何暢
“你買到菜了嗎,在哪裡買的?”
人在家中坐,菜卻不會從天上來。傳統菜市場避之不及,互聯網買菜成為了新的選擇——其實也不算新了。2019年,互聯網巨頭接二連三進場,帶著翻紅的前置倉概念、配送優勢、補貼優惠以及佔領市場份額與流量的決心,只為接過用戶手機上的菜籃子。
只是,當需求洶湧而至,運力不足、供貨短缺、人員有限等問題也隨之而來。生鮮電商這場一打數載的持久戰,會因此出現轉折嗎?
用戶需求暴增
在上海一家從事產品經理工作的沈珂,返京前一直在為複工後的一日三餐發愁。她所在的公司將返崗工作時間推遲到了2月17日。“這意味著兩件事,一是我將24小時間歇式反復辦公,二是失去了公司餐廳的我,除了訂外賣,就只能自己做飯了。”好在沈珂臨出發前,家里為她準備了一些便於攜帶的主食和肉類。“我媽把冰箱裡所有能拿走的吃的東西都給我塞進箱子了,但都是凍好的包子、排骨,也不能上頓下頓一直吃,可新鮮的綠葉蔬菜又只能隨吃隨買。”
然而,受疫情影響,沈珂並不敢出門去菜市場。“首先是公司要求自我隔離,另外,感覺菜市場的人員流動性比較大,盡量不去吧。”於是,她開始嘗試互聯網買菜,這種她從前有所耳聞但未曾使用的方式。
像沈珂一樣因為隔離在家不出門而轉向互聯網買菜的用戶有很多,且熱度自春節假期持續至今。
數據顯示,近期,美團買菜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四地銷售量均有明顯上漲,北京地區日銷售量最高為節前的2-3倍。蔬菜、糧油副食、水果、肉禽蛋、海鮮水產等品類需求量較大,日均銷量佔比超60%,其中,蔬菜銷量增速最快。
京東到家全平台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470%,除夕至大年初六,蔬菜銷售額同比增長510%,水果銷售額同比增長超300%。
小區門外的每日優鮮騎手新浪科技李楠攝
除夕到初八,每日優鮮實收交易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50%,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透露,春節期間每日優鮮交易額實現3-4倍增長,新老用戶大量湧入,客單價提升了30元左右,達120多元。
……
不過,沈珂的互聯網買菜初體驗並不是很美好,用她的話來說是“起早貪黑,還未必買得到。”
買菜有難有易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叮咚買菜。”沈珂很無奈。
她告訴新浪科技,自己為了能在叮咚買菜上買到菜,鬧鐘定得越來越早了,從七點半到七點再到六點半,只為能不再錯過機會。但除了下單時間,還要拼手速,因為“邊買邊沒貨”。“就那麼一眨眼的功夫,胡蘿蔔就下架了。”沈珂說道。
和沈珂一樣,在北京一家互聯網資訊平台工作的蘇韶對買菜的最深刻體會是“心累”。“不,是非常心累。”她補充。
受疫情影響,蘇韶今年取消了回老家的航班,獨自在北京過年。除夕至今,她一共買了四次菜,兩次線上,兩次門店。“線下一次是在盒馬,一次是家附近的超市,線上都是京東到家,直接找大超市買。”
談及這幾次的買菜經歷,蘇韶表示,盒馬線上只有大概5、6種水果和3、4種肉類,沒有蔬菜。“不知道是不是我住得比較偏的緣故。”但與線上相反,盒馬門店的蔬菜很全,價格也保持了一貫的水平,因而門店的客流量非常大。
蘇韶除夕當日的京東到家訂單
至於京東到家,蘇韶覺得自己有點碰運氣的感覺。“我差不多連續3天想下單,但超市都沒有上線蔬菜,好不容易最後那天點開正好看到有,我就趕緊下單了,下完單再看就又不賣蔬菜了。”
下單還只是互聯網買菜的第一步,接下來也許是漫長的等待。沈珂稱,自己六點半下的單,直到九點還在分揀。蘇韶的訂單配送相對順利,沒有晚到,也沒有被取消。“我看朋友圈好幾個人說早上下單,但下午還沒送到,我倒是沒遇到,都挺及時的,京東到家基本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和平時一樣。”
不過,不想出門的沈珂最後還是不得不出門。因為外賣也好,快遞也罷,均不能送進她所在的小區,只能去大門口取。蘇韶也提到,所有的包裹都放在小區門口的外賣架子上。
運力難題待解
用戶需求的增長為生鮮電商帶來流量和訂單量的同時,也側面造成了其人員的緊缺與運力的不足,而這恰是互聯網買菜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前主要為餐廳和機構供應食材的美菜網,春節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家庭和個人服務。美菜網相關人士介紹,2月1日-7日一周,美菜商城家庭和個人註冊人數增長400%,下單用戶數增長500%。但該人士也坦言,訂單太多,每天增長很快,目前運力很緊張。
事實上,各生鮮電商在供應鏈與物流等方面都面臨類似的情況。每日優鮮CFO王珺就認為,當前窗口期下供給側、商品和物流服務的穩定才是生鮮到家行業應該解決的問題。
為此,美菜網在全國范圍招聘6000名司機和4000名分揀員,以加強運力,同時和餐廳合作試點自提點,提高效率。前述美菜網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已收到近萬人報名,正在緊急篩選入職中。
圖源:@盒馬官方微博
盒馬的應對方式是“共享員工”,部分員工經面試、培訓、體檢、確認勞務合同後,分別入駐盒馬各地門店,參與打包、分揀、上架、餐飲等工作。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加入,截至2月10日,已有企業員工1800餘人加入盒馬,正式上崗。
美團買菜則一心撲在了缺貨問題上,為保障新鮮蔬菜、肉禽蛋奶的供給,在增加優質供應商、加大採購量之外還拓展產區進行直採,並增加了淨菜和半成品類商品,每日循環補貨,近期蔬菜等品類的缺貨問題有了明顯改善。
那麼,互聯網買菜難的現狀何時能夠最大程度得到緩解?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認為,這要看人們何時才能正常地出入菜市場。“但那個時候可能就不是緩解了,是回歸常態。”
行業“危”中之“機”?
生鮮電商的常態是什麼樣?
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說過:“互聯網風生水起,但只佔了整個社會零售銷售總額的10%,那90%你還沒撈著呢,那90%就是生鮮。”
但由於其供應鏈改造複雜、高損耗率、高時效性要求與低毛利率等特點,大多數生鮮電商並非一路坦途。
回顧生鮮電商的2019年,上半年還是快速擴張,巨頭入局,不停探索新業態,下半年就變成中小玩家爆雷倒閉,融資失敗,負面信息頻出。
前有美團小像生鮮關閉無錫、常州5家門店以及盒馬首次關店,後有迷你生鮮暫停運營、呆蘿蔔被曝資金鍊斷裂,再到去年12月,吉及鮮宣布大規模關倉裁員、我廚被曝暫停服務、易果生鮮多次被列為被執行人……
行業正處於洗牌階段,疫情影響下需求激增,這會是生鮮電商的“危”中之“機”嗎?前述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指出,特殊時期的數據參考意義不大,儘管生鮮電商在這一階段獲得了大量的新增用戶,但這部分用戶能否留存,又如何留存,才是今後的關鍵。“之前各家的補貼力度也非常大,但最後為什麼停了?燒錢搶人,搶一時容易,體驗的提升和品牌信任度的建立很難。”
而對於這條賽道上玩家來說,真正要思考的是,在這段時間內,供給側能力是否真的承受住了挑戰?爆發性增長之外,能沉澱下哪些經驗和收穫?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是否會因為當下的局面進行針對性調整?畢竟,無論何時何地,商業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文中沈珂、蘇韶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