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恐懼之外的網絡行者憑一己之力護抗疫之路
距離武漢封城已經過去半個月,一場疫情,讓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繃緊了神經。除了在前線的醫生護士、一線的社區和政府工作人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無名氏”的身份藏在閃爍的手機、電腦屏幕之後。焦慮、恐懼之外,是志願者、民間團體通過網絡採購、運輸、募集,各盡其力援助前線。
文中圖片來源為受訪者供圖
出品《風眼》深度報導組鳳凰網科技鳳凰新聞客戶端
作者劉毓坤鄭媛編輯於浩
本期《風眼》,將帶你認識這些志願者,他們藏在網絡的背後,憑藉一己之力打著一場隱形的戰“疫”。
“我們給同濟、協和、陸軍總醫院等上十個醫院送了不下5萬個包子了”
—— 互聯網供需匹配平台運營負責人鄒爭
1月27日,鄒爭負責的互聯網供需匹配平台上線,有500多名武漢車主通過這個平台義務接送醫務工作者。
群裡有醫護人員也有司機,群員主要來源渠道是微信招募,司機以武漢本地人為主。目前,該組織已經為武漢市內近20家醫院調度了上千箱的物資。
武漢剛發布“封城令”的時候,這個平台以接送醫護人員為主,後來發現志願者有被感染,便以物資運輸為主,物資的來源渠道主要是捐贈。
武漢市第七醫院接收120箱餅乾
負責人鄒爭介紹,這個平台的功能是將除了貨拉拉、菜鳥等集團物流之外的私人物流運輸集結起來,讓這些集散物資的私人團體註冊車輛信息並進行物資運輸。
鄒爭對鳳凰網科技(微信搜:iFeng科技)表示,組建這個互聯網供需匹配平台的開發者群最早是響應人民網的開發需求。“當時只有一個信念,醫院的防護物資必須要被優先匹配並輸送!”基於這個最原始的理念,他緊急召集身邊的互聯網產品工作者,開了大半天的在線需求會議,整理出了30多條需求,並排序緊要程度,增補詳細需求說明,第一時間下放給研發組。
快速、有效,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指標。
物資基本靠大家主動聯繫捐贈,如何將物資從各地運到武漢及周邊地區是最大的困難。因為封路,運輸實在不容易。“但是前線志願者們,總能解決它們。”鄒爭說。
鄒爭的團隊前期以接送醫護為主,中期以派送食品為主。“我們給同濟、協和、陸軍總醫院等上十個醫院送了不下5萬個包子了,聽說他們沒東西吃特別心疼,馬上就聯繫給他們送過去了。”
在正常運行近半個月後,鄒爭也遇到了瓶頸,志願者團隊因為面臨回歸正式工作崗位,導致平台運行和維護的人員驟減。
他說:“平台目前正在積極跟大型互聯網公司對接,希望對方能在保證平台的公益性、免費性的條件下接盤。”
“平台的宗旨是不碰錢、不碰物”
—— 湖北醫療物資需求信息平台志願者
截止目前,“湖北醫療物資需求信息平台”已經收集了來自全國的802家醫院及66家物流的信息,平台每日訪問IP近百萬,位居全網物資信息平台第一。
平台的一位負責人老白對鳳凰網科技(微信搜:IFeng科技) 稱,平台的宗旨是不碰錢、不碰物資,只提供信息,通過官方給出的物流通道以及一些志願者來把物資傳遞給需要的人。
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十,11天時間內湖北醫療物資需求信息平台就召集了1000多名互不相識的志願者。這1000多名志願者劃分16組,有條不紊地完成數據錄入、驗證、合規的全流程工作。
“平台參與者大多是武漢本地人或者在武漢工作,大家靠著一樣的念頭聚集在一起,自發高效地完成內部分工。”老白說道。
由於平台訪問量比較高,起初還發生過平台流量過大被微信端誤封的情況。
在整個對接過程中,最令老白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來自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護士。她加了志願者微信,她說:“代表我個人,懇求你給我一些防護服和口罩,雖然我不怕死,但我不想“裸奔”的去死,這樣的死沒有意義。”她發了所在醫院名稱、科室、姓名、電話,說了一句“拜託了”。
受捐醫院工作人員表達對平台志願者的感謝
在這樣的“期望”下,老白和他的團隊已經完成近200家醫院的高質量信息審核(包含醫生執業證、醫療機構證、醫院授權公函等)。
據老白介紹,隨著更多專業人士的加入,這個平台從重人工運營到自動化機制審核,盡量減少人力消耗和對疫區的打擾。
“他決定把自己的行李扔掉,優先把口罩送回國內”
——挪威代購捐助志願者負責人騰蕙
騰蕙是挪威一家投資公司的CSO(首席戰略官),閒暇時間也乾一干代購。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之後,她加入了一個160多人的海外華人群,在群中籌款,並用籌集到的款項採購物資,送到武漢的醫院和各地急需物資的醫院。
“進了這個小組之後,發現他們真的是大手筆,從一個人五千件、一萬件物資開始。我說我就搞一點,因為我們那個時候才開始,錢也沒那麼多,就從他們這裡一千件、兩千件去購買救援。”截止目前,騰蕙已經籌集了二十多萬的款項。
她說道:“在災難面前,國人的團結也是空前的。因為這場疫情,很多素昧平生的人這麼願意相信我,把錢交給我這麼一個沒有任何組織背景的個人,委託我替他們買物資。”
作為身在挪威的華人,騰蕙還動用了自己曾經做導遊的關係,從世界各地將口罩託人“人肉”帶回中國。
騰蕙對鳳凰網科技(微信搜:IFeng科技) 說:“在來挪威之前,我在國內當導遊領隊,因此旅遊圈子里人脈較廣。有一些國外的物資需要運回國的,我也會在圈內擴散。”
1月31日,一位身在巴西的華人籌到了兩萬隻口罩在機場運不回國,騰蕙和志願者們聯繫了回國的領隊和個人,成功地幫助他運回了這批物資。
巴西華人誌願者在機場舉牌求助大家幫運物資回國
在籌款過程中,她還遇到一件事,讓她感觸頗深。
是一位身在俄羅斯的男生,騰蕙希望他從俄羅斯幫他們“人肉”一批口罩回國,由於行李空間有限,那位男生最終決定把自己的行李先放下,優先“人肉”口罩。
隨著中國疫區的境況越來越嚴重,國際航空開始宣布航線關停,“人肉”帶物資這條路也會越來越難走。
“送到了2萬,還有11萬個口罩被困在哈薩克斯坦境內。”
——民間醫用物資籌集者冷偉
冷偉畢業於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專業,是一名大學生創業者。23日封城消息出來後,冷偉整個朋友圈都是武漢醫院向外尋求物資支援的消息,他覺得應該出點力。
冷偉和他的團隊一共籌集到二十萬捐款,由於找不到國內的工廠資源,冷偉決定聯繫海外工廠生產後再運回國內。說乾就乾,冷偉輾轉聯繫了印尼、馬來西亞、美國等各地的朋友,最終是哈薩克斯坦的朋友幫忙聯繫了當地的工廠,下了十萬隻的口罩訂單。
目前已經有兩萬隻口罩成功交付給了武大中南醫院和武大人民醫院。
由於物資在國外,在國內要有人接收,因此他聯繫了湖北省紅十字會。他想著通過紅十字會,物資才能不用交稅,並且可以很快運到武漢。
無奈紅十字會的審批流程較慢,冷偉通過一個清關公司才將部分貨物順利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發到北京首都機場。
此後,將物資運到武漢也是一波三折。武漢紅十字的手續遇到問題,臨時換了湖北省慈善總會的手續,補上材料後才發往武漢。
從哈薩克斯坦到國內整個過程共花了五天時間,他還有十一萬個口罩被“困”在哈薩克境內。
冷偉笑著打趣道:“從國外募集物資就像走私一樣困難重重。”
哈薩克斯坦運往武漢的口罩
在採訪的最後,冷偉對我們講:“這件事下來中國的整個民營企業一定會受到衝擊,但是作為一個創業者,我認為我們應該自救,不能等死,只有自救才能解決問題。”
“團隊開會在半夜,媽媽喊他去睡覺。
”
—— 湖北疫情救援信息發布和物資供需平台團隊
4ncov.info 原意是for ncov,為疫情提供信息服務。
發起人李大劍來自廣東,是一名外企的開發者。大年初二前後,李大劍看到關於疫情的各種消息在網絡上傳播,確診人數在增加,醫院物資告急,醫務人員感染。人不知物在哪,物不知人在哪。
“很多的負面信息湧來,好像全國進入了一個非常緊急的狀態,因此我萌生了想做點事情幫助武漢的想法。”李大劍說道。
經過和幾個朋友的思維碰撞,他和朋友做了一個物資供需平台,平台主要功能是為疫區提供信息服務,並且開源,全國有供需需求的機構只要實名都能免費發布需求。
團隊的成員都是志願者,來自全國各地,還有身在海外的團隊。他介紹道:“項目志願者有的在家辦公,有的已經開工的,他們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後,還義務為項目工作到凌晨。”
目前4ncov有開發志願群、後端群、前端群、項目管理群,對外宣傳群等組織用於接觸志願者,分配工作和志願者互動,及時通報項目進度。
團隊日常對話(團隊半夜開會,成員媽媽喊他去睡覺)
團隊穩定成員目前有40人,分為宣傳組,運營組,信息核對組,爬蟲組,產品組,開發組等6個部分。
4ncov.info系統希望通過實名發布來推動大家做真實信息的傳播。李大劍表示,目前整個項目還需要更多人手,想要加入的志願者可以通過微信(Just4future)聯繫他。
“我們已經匯總了40餘條詐騙信息”
——防疫打假小分隊志願者團隊負責人Alan
截止目前,這個自發組織的防疫打假小分隊已經匯總整理了40餘條防疫詐騙相關的事件信息,包括北美虛假物資專機、冒充醫院工作人員募捐、虛假物資信息等。
團隊負責人Alan介紹道,志願者有大多來自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還有來自美國、新加坡、德國等海外地區的志願開發者10餘人,大多是互聯網從業者或在校研究生。
所有的成員僅作為個人參與信息平台的設計和開發,平台的代碼完全開源,希望給所有發生疫情的地區提供一些信息和幫助,之後還會繼續更新補充數據。
據負責人介紹,疫情相關的詐騙包括假口罩、虛假物資需求、虛假募捐等。
“小組從各個微信群、志願者團體得到一些事件信息,然後去核實回复受害者,朋友圈散發,並將這些騙子的信息發在我們的平台上。”
目前遇到的困難是在數據的收集和處理上,這個需要耗費志願者大量的時間,後續小分隊會使用爬蟲技術等手段來補足人力。
整個過程中,有個案例令Alan記憶深刻。一個微信名叫“王老吉”的人,一方面謊稱自己是志願者,藉口為同濟醫院、火神山醫院找救援物資來騙取院方信任,一方面利用當時信息的混亂假裝自己是同濟醫院和火神山醫院的工作人員來騙取救援物資,後來愛心人士識破了他的騙局,舉報給了Alan的同事志願者。”
救援物資詐騙人被曝光
“目前所有境外採購物資的指南不敢說全部,十之八九都參考布穀小組的。”
—— 布穀小組志願者胡塗
布穀小組前身是網絡上一支自發組成的匿名志願者小隊,主要工作是幫助對接資金、貨源、物流。在對接的過程中,逐漸孵化出了“布穀小組”,小組擅長資料整理,他們陸續整理了口罩、防護服等用品的各國標準。
截止到目前,布穀小組已經翻閱了20幾篇國內外救援物資標準相關文件,並撰寫了三萬字的文章。
Estella是布穀小組的發起人和主筆,是一位年僅26歲的姑娘,之前一直在科技和設計行業工作,今年打算去讀研究生。
她介紹道:“小組的“隊員”都是網友,沒有見過面,甚至於都不知道彼此正式的工作在做什麼,但是,大家每天都在幫別人答疑,在各種群裡幫海外採購人員鑑定物資,我們每天沒有固定的值班時間,但是大家基本上有空閒時間就會參與進來。”
布穀小組的核心人員大概有15人,布穀小組志願者胡塗跟鳳凰網科技(微信搜:iFeng科技)聊到布穀小組:“我們是境外採購物資指南,不敢說全部吧,十之八九都是參考布穀小組的。”語氣中充滿自豪。
布穀小組所建立製作的《湖北抗疫物資標準+捐贈信息匯總》 是當時最全面的有關抗疫物資國際標準的說明文章,截止目前已有四十一萬的閱讀量。
文檔節選(文檔鏈接見本篇文章置頂)
因為對物資的需求過於緊迫,同時各國家標準又不同,所以細節就顯得格外重要。Estella說:“我們每天都在翻閱大量的文獻,目前已經成立了防護服小組,口罩,護目鏡等專項討論,未來也會發布更詳細的內容。”
結語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組織和個人,還有很多個群體正在通過自己的技能,為這場戰役提供彈藥。比起2003年的“非典時期”,今天信息的傳播速度和透明度在提升,個體的發聲渠道在拓展。
布穀小組發布的湖北抗疫物資標準,讓像冷偉這樣的愛心人士找到了生產的方向,騰蕙將信息對接到互聯網供需平台,急需物資的醫院便能得到最高效的捐贈。
在國家全力組織防疫抗疫的背後,這些民間自發組織的團體,讓孤立無援的個體凝聚成微小的光芒,與一線的救援人員一起,匯聚成驅散陰翳和恐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