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藥APP崩了但外賣還能“換個姿勢”撐
“哈哈,所有的送藥App都崩了,叮噹、快方等等。”2月1日凌晨,雙黃連脫銷的消息刷爆朋友圈,除了對某些媒體無腦“帶貨”的嘲諷,送藥App崩了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暫且忽略雙黃連造成的騷動,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造成居民住宅區封閉或半封閉式管理後,到家服務成為人們生活的基礎保障。
送藥、送菜、送餐等上門配送服務已成為在大城市維持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春節假期與疫情的雙重影響,復工情況卻不盡人意。虎嗅在上午11點30分通過餓了麼的送藥上門進入叮噹快藥頁面,選好藥品後支付時卻顯示系統異常,重複幾次亦是如此。

而通過該送藥上門頁面的其他藥店配送可以成功支付,選擇立即送出的話將在三十分鐘或一個小時內送到,並且,由商家承擔的配送服務,原本10元的配送費打了五折。
送藥的APP崩盤有一定偶然性,但是若在平時,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應該是去藥店搶購,手機上未雨綢繆提前裝個送藥APP的人畢竟是少數。
一場疫情,讓網上(手機)下單、配送到家這件事突然變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首選。
藥物不是日常剛需物品,使用頻率有限。對於外賣公司而言,這場疫情是“危險”也是機遇,機遇在於訂單量猛長,危險在於,如何保障履約雙方的安全性?這時,“無接觸配送”開始流行。
2月1日,近日,美團外賣發布《無接觸配送服務規範》,從術語定義、平台信息服務能力、服務流程、服務質量控制等方面界定了外賣平台推行“無接觸配送”過程中的操作規範。
為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保障春節期間居民基本生活,美團外賣於1月26日推出“無接觸配送”,並迅速實現全國覆蓋。用戶在下單時,可通過“訂單備註”、電話、APP內即時通訊系統等方式,與騎手協商一個商品放置的指定位置,如公司前台、家門口等,送達後騎手將通過電話和APP內即時通訊系統等渠道通知用戶自行取餐。針對醫院地區的送餐,則是通過取餐櫃等無接觸設備送達。此後多家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推出類似舉措。

推出“無接觸配送”的不止美團,有網友發布微博顯示,收到了蘇寧、肯德基“無接觸配送”的短信提示:
無接觸配送並不僅僅等同於定點自提,它的實現方式更為多樣(包括自提櫃)。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能否讓無接觸配送成為未來生活的標配還有待考驗。畢竟通常情況下,用戶對於配送本身的要求,更多是距離到門的服務,只要配送效率不降低,是否接觸到人無關緊要。
外賣的彎道超車
“配送小哥已約滿,歡迎門店選購。”返京的第三天,虎嗅在盒馬App上仍然搶不到能夠上門配送的蔬菜。盒馬鮮生線下店附近,也很少見到穿著藍色制服的上門配送人員。

人手不足是所有生鮮電商平台的挑戰。“在每日優鮮下了一單,送上門的是美團小哥。”也有用戶反映,在飯點前後下單每日優鮮,因為單量過多,賣家會把單子轉給美團配送。這時,外賣騎手成為了城市配送運力平台的後備軍。
新零售提出以來,一直倡導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雙線打通。不過在短時間內,對於很多自有生鮮零售平台而言,門店由於疫情影響導致的人手不足,會使得配送力量更加捉襟見肘。此時,倒是人力相對充足的第三方外送平台(美團、餓了麼、京東到家)的機會。
受疫情影響,線上下單買菜成為減少外出,避免接觸同時解決一日三餐最為保險的方式。春節期間,美團買菜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3倍,並呈現持續上漲趨勢。蔬菜、糧油副食、水果、肉禽蛋、海鮮水產等品類需求量較大,日均銷量佔比超60%。而這裡面,蔬菜銷量的增長最為迅速。“春節期間的蔬菜實際採購量約為預估量的5倍。”美團買菜採購負責人表示。
美團旗下的美團買菜,目前已在北京開出50餘家線下服務站,服務範圍為站點附近2-3公里,基本覆蓋北京各城區核心區域。
美團買菜目前的設置是,站點設駐站騎手,高峰期接入美團配送資源,運力基本能滿足當前需求,部分站點可能因訂單積壓,導致配送延時。為此,美團買菜也已啟動新員工招聘工作,及時補充運力。
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保障騎手的健康與衛生安全,不擴大疫情的傳播。
無接觸配送來了

無接觸配送服務是美團此前根據疫情採取的措施,通過在訂單備註中選擇“無接觸配送”,騎手將在送貨時聯繫用戶,將包裹放在指定位置。對商家來說,無接觸配送是指商家和配送員的無接觸。對用戶來說,無接觸配送則指用戶和配送員的無接觸。除了外賣,美團買菜也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上線“無接觸配送”,目前有50%的訂單是通過無接觸方式送達。
虎嗅自己體驗了一把無接觸配送,於2月1日上午11點33分在美團外賣下了訂單,訂單頁面顯示,受疫情影響,無接觸配送需要用戶提前指定送餐地點。系統顯示的預計送達時間為12點31分,而12點05分時外賣小哥就打來了取餐電話。也就是說,外賣小哥提前約半個小時到達了指定配送地點。

該美團小哥身著羽絨服,除了口罩並無其他防護措施。他告訴虎嗅,目前商家在餐廳外設置了專門的取餐區域,送餐人員可以直接取走,避免二者接觸。且現在每天的送餐數量較少,“每天能有十單就不錯了,平時能有四五十單。”
就虎嗅近日外賣點餐的經歷來看,無論是送藥、送菜、送餐的上門配送者,僅有的防護措施就是口罩。外賣無論是美團還是餓了麼,目前都因居民區半封閉式管理無法送餐上門,只能在小區門口等待用戶取餐。但外賣配送的效率並未降低,外賣小哥都能按照約定時間甚至提前到達。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為站點工作人員和騎手配備口罩,並在站點配備體溫計、消毒液成為標配,且站點每日全面消毒至少一次,騎手配送箱早晚各消毒一次,但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以飛沫傳播為主要途徑,配送人員暴露在公共空間的時間多,就意味著接觸病毒的概率比待在屋裡的人大很多。因此工作期間需要更多的防護工具。
從另一方面來看,此次疫情可能成為無接觸配送實踐的契機。
在經濟日報發布的一段視頻中,還提到了無接觸配送的另一種形式,智能取餐櫃。目前已經在北京和武漢進行試點。

恆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任澤平近日撰文指出,本次疫情的傳染性更強,疊加春節時點因素,對服務業和企業復工衝擊更大。2020春節期間,線下實體的餐飲娛樂交易額幾乎下降至歷史同期的低點。
無接觸配送服務在當前的特殊情況下,能夠讓醫護等特殊工作者吃飯更放心,但對正常情況下的取餐效率是否有影響、非當面交貨是否會產生其他安全問題,還需更多從業者實踐。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無論是供應鏈效率還是配送服務的穩定性,都經受著極大的考驗。但也因此,到家服務的優勢正在顯現,不過,無接觸配送究竟能否長久,最後還是要看回歸常態後,消費者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