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歌、看片、玩遊戲,當年的VCD 機滿足了我的所有幻想
你有沒有那種把一部電影看到吐的經歷?如果有,那一定是屬於碟片時代。對於很多80 後、90 後來說,VCD、DVD 是他們開啟電影之門的第一把鑰匙。那時候電視上可以收看的節目很少,大多數人也沒有去電影院的習慣,而VCD 機則是在一批中國民營企業的努力下走進了千家萬戶。

成龍、李連杰、施瓦辛格、史泰龍…… 很多人對於港片和海外電影最早的記憶,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每個人家裡都有那麼幾張光盤,翻來覆去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一下,那些曾經屬於VCD、DVD 的黃金年代,以及我們對於電影碟片最早的記憶。
世界首台VCD 機來自中國
VCD 是90 年代初期流行起來的數字光盤標準,由索尼、松下等廠商共同製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上第一台VCD 機其實是來自於中國。製造出首台VCD 機的是一家叫做“萬燕”的安徽企業,他們生產的VCD 產品一度在中國市場上達到了100% 的佔有率,但由於前期投入過大,以及沒有及時申請專利,萬燕在VCD 市場的份額逐漸被其它國際大廠,以及國內的新興品牌蠶食。

圖片來源:合肥高新發布
早期的VCD機十分厚重,我們拿到的是新科的VCD-30影碟機,為了還原當年的感覺,還找來了一台來自松下的29英寸大彩電。插好電源線、三色線,把電視調到音視頻模式(AV模式),然後就可以插入光盤進行播放。
VCD廠商的競爭,像極了今天的手機市場
當時的VCD 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各家廠商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出各種特色功能來搶占用戶,我們手裡的這款VCD 機主要賣點就是“三碟連放”,這在當時可是十分受歡迎的。因為那時候VCD 的光盤容量很小,壓縮率低,一些比較長的電影需要三張碟才能放完,每次都要進行手動更換,十分影響觀看體驗。於是這種支持三碟連放的VCD 機應運而生,成為廠商重點宣傳的賣點之一。
電影的碟片上一般都會標好1、2、3 的序號,按下VCD 機的切換按鈕,分別把光盤放入對應的位置,然後就可以安心觀看。

如果你的設備過於陳舊,可能會遇到碟片卡頓、音視頻線接觸不良的情況,傳統的解決方法是“吹一吹”、“擰一擰”。當時市場上還有一種叫做“清潔碟”的工具,可以把清潔液滴在光盤上,通過轉動來清潔VCD 機的激光頭。至於音視頻線的話,如果太陳舊建議大家直接換新。

繞不開的盜版碟、色情片
VCD光盤的最高分辨率只有352×240像素,放到現在是十分不夠看。有的盜版商為了和正版電影同步上市,還會配上粗劣的國語配音、字幕,觀看體驗其實很差。這樣的場景在電影《京城之王》中有過描寫,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不過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讓那個時候的人沒有錯過港片、好萊塢大片的黃金年代,也積累了最早的閱片量。

電影《A計劃》
聊VCD、DVD,盜版一定是繞不開的話題。那時候的錄像店以及大街小巷,總有神神秘秘的人向你兜售“最新大片”。為了順應這樣的“時代特色”,當時的VCD機還極力宣傳“糾錯功能”,引用葛優在電影《大腕》裡的一句話:“超級糾錯就是超強盜版,正版影碟不用糾錯。”這正是諷刺當時的盜版現象。

VCD 機的原理是用激光讀取存儲在光盤上的信號,但盜版光盤由於製作質量差,很多時候不能正常播放,而超強糾錯就是通過加大激光頭的輸出功率,去增強讀盤能力。這種屬於灰色地帶的功能被當時的廠商用來作為主要宣傳賣點,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十分魔幻。

圖片來源:YouTube @Into The Ordinary
關於VCD、DVD 的記憶,還有一部分與大人相關。有時候一不小心闖入他們正在觀看電影的小黑屋,大人會以最快的速度按下暫停、關機,然後以“這不是給小孩兒看的”,這樣的理由推出門外。不少人對於那些懵懂畫面的啟蒙,正是從“朋友家”、錄像廳這樣的地方開始的。

不能唱卡拉OK 的遊戲機不是好的VCD
國產VCD 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段瘋狂的旅程,和它捆綁上的還有遊戲機。在以小霸王為首的山寨FC 流行起來後,國產廠商也迅速跟風,做出了可以運行FC 遊戲的VCD 機,配上劣質的手柄,VCD 的賣點又增加了一個。
當時的VCD 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唱卡拉OK。我們手裡的這台新科VCD 就有兩個麥克風插口,上面密密麻麻的數字按鍵,正是為了方便選曲,有條件的家庭還會再連上一套音響設備,在家裡盡情嗨唱。當時火遍全國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也有一集插入了萬燕VCD 的植入廣告,對,就是造出世界上第一台VCD 的那個品牌。

邁向數字信息時代的開端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VCD 逐漸被更高畫質的DVD 所取代。它能夠支持多語言、外掛字幕、片段播放,並且壓縮率更高,正版DVD 被很多人電影愛好者作為收藏之用。DVD 機的價格也降到了大多數家庭都能夠承受的範圍,並且體積更小,更加時尚。

現在回頭看,VCD、DVD 的黃金年代不過短短十年左右,但它卻是很多中國消費者邁向數字信息時代的開端。隨著高清電視機、家用電腦、手機的普及,數字光盤逐漸被淘汰,退出歷史舞台。
瘋狂也好、粗糙也罷,我們對於影像時代的最早記憶,就永遠刻錄在了那一張張的碟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