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為什麼推金融服務它們真想打垮銀行嗎
新一個10年已經開始, Facebook正在開發加密貨幣,谷歌也與花旗銀行合作,讓用戶可以順利查看賬戶,科技企業正在朝著名叫“銀行”的大陸挺進,到了2030年,銀行業肯定會與今天大不相同。除了大型科技公司,還有許多金融科技企業也在向銀行系統發起進攻。
實際上,自2009年至今,銀行股表現很不錯。不過分析師 Mike Mayo 認為,在未來10 年裡,因為銀行與技術融合,銀行股會有更好的表現。
銀行的現狀與未來
Mike Mayo 在富國銀行證券(Wells Fargo Securities)擔任分析師,專門研究大銀行,他說:“我覺得銀行與科技將會迎來黃金時代。最終銀行會與技術融合。回看過去10 年,它們是分開的,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風險,它們不斷協調。從現在開始,銀行與科技行業將會確立更加永久的關係。”
在報告中, Mike Mayo 還認為銀行沒有多少選擇空間,它們不得不向科技投入大量資金。報告還說:“與其它行業相比,銀行在技術方面的投入要高很多,既然投了這麼多錢,它當然希望投資是有價值的。”
可惜,銀行雖然投入巨資,回報卻不明顯,數字融合與數字交互的力度還不夠;會不會一直低迷下去呢?未必,銀行已經調整管理層,情況可能會好轉。
Mike Mayo 說:“現在大多數大銀行都設有CTO ,未來銀行CTO 應該會獲得更大的權力,可以跨越多條不同的業務線推廣技術解決方案。”銀行與技術融合是一件好事,對所有人都有利。Mayo 指出:“融合是有益的:客戶贏了,他們得到更好的服務;監管者與社會也贏了,因為銀行的風險降低了;股東也贏了。”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化,最終銀行將會變成“隱形銀行”。在未來短短幾年內,銀行可能會漸漸退居幕後,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ING 首席創新官Benoit Legrand 說:“你想擺脫所有的麻煩,所以銀行將會變成隱形銀行。”
未來,語音銀行將會扮演重要角色,許多事情可以通過Siri 、 Alexa 、汽車或者手機 App來完成。Moven創始人、作家Brett King預測,以後用戶可能會通過Alexa 、 Siri獲得金融信息,可能會帶上Facebook 、蘋果的智能眼鏡,操作系統成為守門人,如果想連接到核心銀行機構必須獲得守門人許可。
按照Brett King 的設想,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數字助手掌控一切”的局面。虛擬助手提供商已經表達出合作的意願。去年12月末,亞馬遜、蘋果、谷歌、 Zigbee Alliance 成立一個組織,準備為智能家族設備製定開放標準。Brett King 還說:“機器語音銀行就是進化的方向。為什麼?因為人類很懶。最開始時,我們要去銀行提取現金。現在只要打開電腦,操作幾下就行了,也可以打開手機點幾下完成支付。下一步就是向Alexa 下命令,然後將可以將兩歐元轉給母親。總之,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懶。”
科技企業的陰謀
再看科技企業,它們的確想闖入“銀行”這片大陸,但它們並不想成為銀行。谷歌與花旗、加州信用合作社合作,只是想為谷歌Pay 添加新的數字層。去年,蘋果與高盛合作,推出信用卡。和谷歌一樣,蘋果信用卡的財務處理大多交給合作夥伴,它只是自己設計信用卡,將數字信用卡與數字錢包App 整合。
雖然谷歌、蘋果的產品並不一樣,但兩家公司有著同樣的想法:它們不必成為像花旗、高盛一樣的銀行。金融科技顧問公司11:FS 的研究主管Sarah Kocianski 指出,谷歌、亞馬遜、 Facebook 和蘋果的前進步伐與其說大步流星,不如說是緩步前行。
Sarah Kocianski 分析稱:“大型科技公司會繼續添加服務,對於現有產品和服務來說,這些新添加的服務是次要的,它們並沒有全面的銀行服務。獲得銀行執照、維護好銀行執照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所以科技企業會繼續與有執照的合作夥伴合作。”他還說,蘋果應該會像谷歌一樣,繼續停留在支付空間,不會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
在歐洲,已經出現許多線上銀行,比如Monzo、 N26,它們瞄準科技用戶的錢包。新加坡、香港也考慮推出新的數字銀行執照,為科技企業掃清障礙,讓它們可以輕鬆提供金融服務。至於美國科技公司,因為受到監管的限制,它們不會想著成為銀行。
Accenture 全球支付主管Sulabh Agarwal 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認為,科技巨頭成為銀行沒有意義,與貸款商相比,科技公司的資本回報率更高。Sulabh Agarwal 還說:“它們真的會變成銀行嗎?我覺得不會。不過科技公司會添加新服務,鞏固自己的業務。”谷歌、 Facebook 添加金融服務,只是想將客戶鎖在自己的App或者網站內,讓他們創造廣告收入。
不過Facebook 加密貨幣對銀行來說是一大威脅,雖然目前Libra 還是一個實驗項目,但銀行已經有些緊張了。金融科技顧問公司11:FS 的聯合創始人Simon Taylo 認為:“從理論上講,如果有20 億人從銀行系統中取出存款,將錢存入Libra令牌,銀行就會出現擠兌。 Facebook 相當龐大,完全有可能走通這條路,但是到底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具體還要看消費者問題如何解決。”
至於亞馬遜,它已經涉足商業貸款,但沒有進入消費銀行業務。2016 年時,亞馬遜與富國銀行合作,為學生提供貸款服務,但沒過多久就關閉業務。有報導說亞馬遜正在與摩根大通談判,準備推出賬戶查詢服務,只是不知道最終是否真的會推出。
實際上,蘋果、谷歌、 Facebook 對銀行、金融服務有興趣,並不是因為它們想建一個存錢的地方,而是想獲得銀行金融數據,數據可以成為賺錢機器。所以就眼下來說,科技企業只會提供部分金融服務,不會全面覆蓋,而且還會積極與現有金融機構合作,這步棋實際上相當高明。
對於消費者來說,科技企業進入銀行業有什麼好處呢?相比傳統銀行,科技企業的收費可能更低,給出的利息可能更高。為了引誘客戶,科技企業可能補貼現金,或者提供其它福利。科技企業畢竟是“體驗專家”,它們可以通過簡單易用的App 提供更棒的體驗。
就眼下來說,在消費者的眼中,銀行是銀行,科技企業是科技企業,二者涇渭分明。谷歌、Uber推出金融服務時,之所以要與現有機構合作,其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牌照的價值可能會漸漸降低。到了那一天,消費者心裡可能會這樣想:“我這是在將錢存入科技企業。”如此一來,當科技企業與銀行夥伴談判時,就會有更高的話語權。因為在整個銀行系統中,客戶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此時科技企業已經掌控關係。
麥肯錫高級合夥人Asheet Mehta 說:“到了那一天,銀行還會存在,但是它們必須進化,到時要獲得明顯高於資本成本的回報將會很困難,這樣一來銀行就會變得越來越像公共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