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領跑全球手機利潤榜安卓軍團僅佔總額三分之一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總利潤約為120億美元,其中蘋果獨占66%,約合80億美元。剩下34%的部分,主要由三星、華為、OPPO、vivo和小米獲得。其中,三星獲得的總利潤佔比最接近蘋果,為17%。從整體來看,安卓陣營的利潤總額僅為蘋果利潤的一半。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佔孟認為,(利潤層面)蘋果依靠封閉的生態系統而明顯領先,三星次之。未來,手機廠商向服務的轉型將會帶來更多利潤的提升,目前已有廠商的軟件和服務純利潤高於硬件的純利潤。
“服務包括兩方面,一個是軟件層面的,一個是售後服務層面的,前者包括主題、遊戲裡的道具、瀏覽器應用商店帶來的分成以及廣告收益,後者包括金融類服務、售後服務等。”閆佔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佔領高端市場
Counterpoint表示,蘋果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擁有忠實的高端用戶基礎,這是蘋果保持利潤水平的原因之一。此外,憑藉服務戰略,蘋果的整體生態系統足以保證穩定的收入流。

雖然蘋果持續面臨來自中國本土手機廠商的競爭,但三季度它在400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所佔份額仍超過50%,而排名第二、第三的三星和華為,市場佔比分別為25%和12%。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用戶對於價格在600美元至800美元區間的智能手機的需求顯著上升,由去年第三季度佔高端機31%的份額激增到今年的43%,主要推動力量是蘋果的iPhone XR;價格在800美元至1000美元區間的智能手機的需求也大幅增長了60%,佔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整體銷量的21%,主要的推動因素是三星的Galaxy S10和Galaxy Note 10系列手機。而華為則憑藉Mate 30和P30等機型,佔據了國內超過80%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份額。
“雖然華為利潤持續穩步增長,但如果跟蘋果、三星比還是不足一提。”華為消費者業務負責人余承東曾對記者表示,華為與蘋果之間存在著兩大差距:一方面是品牌的構築,以及消費者的信賴和認可;其次是華為在渠道、零售方面的能力。而在當時,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全年營收數據還不及蘋果單季利潤。
這幾年,隨著智能手機平均單價的提高,國產手機與蘋果、三星之間的銷量差距開始縮小,在中高端檔位也有了更多聲響,但蘋果也在降低部分型號iPhone的價格。Counterpoint認為,這對有些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增加利潤及提價都造成了不小的挑戰,並限制了其向高端市場發展的步伐。
閆佔孟則對記者表示,目前國產廠商中,華為、OPPO、vivo幾家的利潤情況不差上下,在新品發布期間,華為的P系列和Mate系列利潤高於OV,但是在產品的尾期,OV的利潤提升會更明顯一些。
利潤流轉向軟件
“在硬件上,本土廠商要適應微利式生存。”一國產手機廠商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不應該只盯著手機本身,而是要擴寬賽道。
閆佔孟則對記者表示,目前軟件服務收入已經成為一些手機廠商利潤的主要來源。
從蘋果這幾年的發展軌跡來看,包括蘋果音樂和iCloud在內的服務部門正在為蘋果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當外界還在擔心蘋果iPhone的銷量能否再創新高時,這家科技公司已經靠著iTunes、iCloud、Apple Music、Apple Pay、Apple Care等的優秀表現賺取了高額利潤。
在2019財年第二季度,蘋果服務部門的毛利潤達到64.1%,是產品部門的兩倍。而在最新的財報中,蘋果服務部門的增長率位居第二,僅次於可穿戴設備。作為蘋果服務部門最強勁的驅動力,App Store是其服務收入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該公司利潤的主要貢獻者。
麥格理證券預計,2019年App Store的收入將達到160億美元。到2021年,App Store的銷售額將以28%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蘋果應用商店2021年的收入將接近1000億美元。
而從國內的頭部手機廠商的發展現狀來看,服務與軟件帶來的收益也在不斷擴大。
以小米為例。財報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部分收入為156億元,同比增長44.4%;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人民幣53億元,同比增長12.3%。2019年9月MIUI全球月活用戶2.92億人,同比增長29.9%。廣告收入人民幣29億元,除去預裝的廣告收入同比上漲6.9%。
OPPO、vivo以及華為並未對外公佈過軟件方面的收入。但OPPO副總裁、互聯網事業部總裁段要輝此前曾公開透露,OPPO已擁有3.2億全球用戶,軟件商店和遊戲中心每日分發量7.8億次。
華為則稱,2018年華為終端雲服務用戶數超過5億,華為終端全球註冊開發者數量已經超過56萬,合作夥伴收益同比增長超過100%。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