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愛“同性戀”: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所有現代動物(包括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者,並存在同性戀行為,而不是之前認為簡單純粹的異性戀。
這意味著動物同性戀行為普遍存在,其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現代動物的同性戀行為與“遺傳繼承”密不可分。
科學家研究分析了1500多種動物的不同性行為,其中包括:螃蟹、蛇、猴子和牛,他們試圖找出為什麼同性戀在“沒有明顯進化益處”的情況下仍然存在的理由,結果顯示這些動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同性戀,或許自然界同性戀現象更加普遍。
研究人員認為,同性戀行為並非之前認為的從異性戀行為演化而來,事實上是屬於遠古祖先的行為特徵。如果在地球種類繁多的物種中發現同性戀行為,人們就會普遍認為這是遠古祖先物種DNA的一部分,而不是後期進化演變形成的。
“異性戀是動物群體性取向主流”的歷史性暗示打消了我們認為遠古動物是雙性戀的想法,之前科學家一直試圖解決這個“達爾文悖論”。
研究人員認為,同性戀行為並非之前認為的從異性戀行為演化而來,事實上是屬於遠古祖先的行為特徵。
在性取向行為沒有任何明顯進化益處時,為什麼動物選擇同性戀行為?而且如果所有動物都傾向於同性戀,是否會導致物種滅絕?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認為現在他們找到了答案,他們表示,人類最早祖先物種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所有性別同類發生性行為,而不是純粹的異性行為,通過改變動物性行為的觀察視角,我們能夠更有效地研究不同性傾向的進化史。
作為同性戀行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小組檢查了任何不會直接生育後代的性行為,這包括對同性物種、不同物種、死屍、無生命物體和自刺激物體的研究分析。
早期關於同性戀行為在進化過程中得以延續的解釋理論認為,這是由於錯誤的“身份”、囚禁效應、支配地位和內部性衝突造成的。雖然動物的不同進化歷程塑造了同性之間性行為的持久性,但是沒有必要解其起源,因為這種現像一直都存在著。
他們表示,異性戀行為很可能是遠古祖先物種雙性戀和同性戀行為的“衍生特徵”,非異性戀行為始於最早期的不活躍多細胞物種。研究小組稱,該理論證據部分來自棘皮動物,其中包括:蛇尾海星、海參和海膽,它們表現出雙性戀行為,這些物種與性行為進化的原始生物非常接近。
伴隨著科學家對物種性行為研究越來越廣泛,自然界中的同性戀和雙性戀行為可能比純粹的異性戀行為更加普遍。
動物中的同性戀現象
自然界出現“同性戀”似乎違背倫理,但令人驚奇的是,全球各地普遍存在著同性戀物種,迄今還沒有一個基於神經學、化學或者行為因素的理論解釋為什麼部分動物是同性戀,而另一部分動物卻是異性戀。
科學家指出,這可能是由於子宮內睾丸激素水平不同造成的,儘管這仍是一個激烈爭論的話題,但仍有待於深入研究證實。
在特定數量物種中,同性戀行為非常普遍,其普遍程度接近甚至超過了異性戀行為。存在同性戀行為的動物包括:獼猴、侏儒黑猩猩、海豚、逆戟鯨和人類等,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戀可能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所有動物物種中,高達95%的物種都存在此類現象。
關於自然界普遍存在同性戀物種的解釋,主要有兩種思想流派,一種理論認為動物同性戀行為不需要解釋說明,因為該行為就像異性戀一樣自然普通,同性戀作為一種特徵而存在似乎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妨礙直接生育能力,但許多人推測,同性戀行為能確保其遺傳基因間接地遺傳給後代,例如:幫助撫養妹妹的後代,其目的是為了群體的“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