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培養孩子寫好科幻先讓他擺脫生活的瑣碎
劉慈欣在中國科幻大會上接受記者群訪,他建議青少年不要從科幻本身培養科幻寫作能力,科幻小說的能力百分之百在科幻之外。11月2—3日,2019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邀請了眾多嘉賓,包括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11月2日晚,劉慈欣接受記者群訪,對大眾關心的《流浪地球》、科幻影視、青少年科幻寫作、中國科幻現狀等問題作出回應。
▲11月2日晚,劉慈欣接受記者群訪
“我佔了《流浪地球》電影的便宜”
當劉慈欣被問及對“流浪地球”成功的看法時,他表示自己佔了電影的便宜:“我只是原小說的作者,而這個原小說在1999年就發表了,發表之後並沒什麼水花,除了科幻迷、科幻讀者,還有誰會關注?現在有這麼多人關注《流浪地球》,真是得益於電影。相對應的,有更多人因為這部電影認識了我,這是我佔了電影的便宜了。作為原作者,我從內心裡感謝這部電影。”
縱觀本次大會,科幻IP“流浪地球”的存在感極其強烈,不僅與會嘉賓在發言中屢屢提及,大會開幕式上播放的視頻中也有它的身影,會場中還設有“希望的力量——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主題展覽”。
▲希望的力量——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主題展覽
毫無疑問,《流浪地球》電影的爆火,讓科幻電影的投資人更有信心,對整個科幻產業都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不能指望一部電影帶來整個科幻影視產業的繁榮”,劉慈欣認為,“繁榮一定是建立在一個很大的數量上,比如美國的科幻電影,我們看到的就那麼幾部,但其實它的整體片量非常大,只是很多在上映前被斃掉了,我們沒有看到。我們必須有金字塔的底座,才能產生更好的作品,以此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他呼籲大家:“我們不要因為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出來了,就覺得成功了,產業化大門打開了;一部(科幻)電影票房有點失利,馬上就覺得大門關上了。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對產業整體觀的思維方式。”
不要從科幻本身培養科幻寫作能力
本屆科幻大會舉行期間,許多青少年兒童結伴而來。在“青少年科學普及和科幻創作專題論壇”上,幾所學校表演了優秀青少年科普科幻劇目。現場,有不少學生帶著《三體》找劉慈欣簽名,並且在他面前激動地表達了對《三體》的喜愛。
看到這麼多孩子對科幻文學感興趣,劉慈欣是很高興的。雖然他將自己的小說受眾定位為成年人,並不是給孩子們看的(文學),但有很多孩子看,還是讓他覺得欣喜。
▲許多青少年兒童結伴來到科幻大會
他認為,科幻作品對青少年有一種間接影響——它可以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想像力,通過一種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讓青少年讀者對科學、宇宙、大自然產生興趣,這就為他們今後在科學方面進一步的學習帶來了很好的動力。“至少從最普通的層面來說,科幻小說有可能讓中學生、小學生從新的角度看待原本認為很枯燥的理科的內容,可能會讓他們以後的學習變得更有趣一些。”
對於對科幻寫作感興趣的青少年,劉慈欣建議,不要從科幻本身培養科幻寫作能力,因為科幻小說的能力百分之百在科幻之外。他認為,科幻小說寫得是好還是壞,關鍵要看創作者的思維方式。由於科幻本身是高於現實的文學題材,如果想讓孩子真正寫得好,首先要培養其科幻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要讓他擺脫目前生活的瑣碎東西,習慣於站在很高的高度上去看歷史、看未來。
另外,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科幻作家身上具備兩樣特性,一是好奇心,即對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嚮往,二是豐富的社會閱歷,科幻畢竟是文學,要有寫人的能力。這兩樣特性如果分開來,並不是太難的素質:一個人小時候通常有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嚮往,長大以後則往往有閱歷,難在兩者同時出現一個人身上。而這恰恰是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幻作家所必須的。
“我不相信自己作品中的設定”
科幻作品之所以那麼吸引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中新穎的設定。當被問及“是否相信自己的設定”時,而劉慈欣明確表示:“我不相信,我寫的是小說,不是從事科學研究。這些設定沒有經過科學層面的觀測和實驗觀測的證實,它只是一個小說的情景。”
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可能性的文學,把未來宇宙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一部作品就是一種可能性,也只是一種可能性。
他認為,“或許科幻作品中排列出的一大堆可能性裡,最終有一個變為了現實,但我們寫科幻的人沒有能力做出這個預言,同時也沒有這個任務。有些科幻小說中寫的東西確實變為了現實,但這並非是科幻作家預言出來了,只要科幻小說足夠多,排列足夠多,總會碰上(變為現實)的。”
而且,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人們都認為科幻作家會在作品中描繪最可能的可能性,其實恰恰相反,科幻作家認為最感性的是最不可能的可能性,最可能的可能性沒有什麼震撼力,只有最不可能的可能性才有故事資源。所以,大部分科幻作家都不相信自己的設定。”
中國科幻是一種直接描寫“中國夢”的文學
儘管從今年春節檔開始,在《流浪地球》電影的帶動下,中國科幻電影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熱度,但從世界範圍來看,包括小說在內的敘事文學整體處於衰落的狀況。作為敘事文學中的一種,科幻文學不可避免地跟著衰落。很多人認為,就科幻本身來說,其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但劉慈欣對中國科幻滿含信心。他認為,在世界科幻的整體衰落中,中國科幻反而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我們處於一個科幻的黃金時代,具備產生科幻黃金時代最有利的條件,我們是充滿未來感的,當然這需要我們一起做出努力。”
▲人們在“科幻市集”選購科幻圖書
在他看來,近些年來,中國科幻產業從一個邊緣的領域走到了媒體關注的聚光燈之下。中國科幻大會的舉辦也體現了政府對科幻的重視和支持,這種支持對於創造中國科幻新的繁榮時代至關重要。
他認為,從內容的角度來看,中國科幻其實是一種直接描寫“中國夢”的文學。它把中國各種不同的未來展現在人們面前,讓我們對中國的種種未來有了一個可能的認識,也有了一個心理的準備。
另外,科幻讓中國人接觸到一種全新的文學形式,這種文學形式關注的不再是旁邊的一畝三分地,也不是周圍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它關注的也不是中國人最在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關注的是人與大自然,人與宇宙的關係。
劉慈欣表示:“這些思維方式對中國來說是全新的。當然,由於科幻只是大眾文學的一種,這些思維方式可能造成的改變也只是潛移默化的、間接的、微小的,但起碼它讓中國讀者和大眾知道,有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我們傳統的不一樣。”
文/記者趙玲攝影/張星海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