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艘3D打印火箭即將測試最早2021年發射
人們利用3D 打印來生產一些小型的或便攜式的東西已經不再稀奇。然而,很少有人能會利用這項技術來製造龐然大物,尤其是製造火箭——這聽起來就像個天方夜譚的任務。不過,初創公司Relativity Space 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Tim Ellis 可不這麼認為。
在Relativity Space 公司洛杉磯總部的工廠裡,有4 台世界上最大的金屬3D 打印機,它們不分日夜地製造火箭零件。而且,該公司第一艘3D 打印火箭馬上就要送往密西西比州進行測試。
Relativity Space 公司最新型號的專利3D 打印機名為“星際之門(Stargate)”,高30 英尺,有兩條巨大的機械手臂,像觸角一樣從機器主體上伸出來。Terren-1 火箭則是Relativity Space 公司的第一枚火箭;按質量來算,這種火箭的95% 都將由Stargate 3D 打印機製造生產,只有一些電子設備、電纜、移動部件和橡膠墊圈不會被打印出來。

上圖為 Relativity Space 公司首席技術官兼聯合創始人 Jordan Noone
為了製造出3D 打印的火箭,Tim Ellis 和他的團隊不得不重新思考火箭的設計方式。這也就導致Terren-1 火箭的零件將比同類火箭少100 倍;例如,它的發動機Aeon 僅由100 個部件組成,而一個典型的液體燃料火箭可能有數千個部件。
Tim Ellis 聲稱,通過對零部件進行整合和優化,Relativity Space 公司將能夠在60 天內讓火箭完成從”一堆原材料”到“登上發射台“的轉變——至少在理論上可以實現。不過,Relativity Space 公司還沒有組裝出最終的Terren-1 火箭,而且最早也要到2021 年才能發射火箭。
在組裝完成後,Terren-1 火箭將高達100 英尺,能夠將重達2800 磅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從這一方面來說,它比小型衛星發射裝置要強,但遠遠低於大型火箭的有效載荷能力,如SpaceX 的Falcon 9。所以,Terren-1 火箭將特別適合運載中型衛星。
太空諮詢公司Northern Sky Research 的高級分析師Shagun Sachdeva 表示,“Terren-1 火箭通過全面的測試將是Tim Ellis 及其團隊證明這項新技術的里程碑”。因為在那之後,該公司就可以開始解決其他問題,比如是否需要每60 天就發射一枚新火箭。
實際上,Relativity Space 並不是唯一一家使用3D 打印技術的火箭公司。SpaceX、Blue Origin、Rocket Lab 等公司也會使用這項技術來打印特定的部件。但是,Tim Ellis 認為,航天工業需要想得更長遠,3D 打印火箭才是人類未來在火星與地球之間運輸基礎設施的關鍵。

Relativity Space 聯合創始人Tim Ellis 和Jordan Noone 站在第二代Stargate 3D打印機旁
29 歲的Tim Ellis 和26 歲的Jordan Noone(Relativity Space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從大學時代起就一直在製造火箭,他們曾在南加州大學鼎鼎大名的火箭團隊工作,後來又在Blue Origin 和SpaceX就職;在Blue Origin 工作時,Tim Ellis 開始設想打造一個幾乎不需要人手的機器人火箭工廠。不過,這個目標需要通過巨型3D 打印機來實現。
如Tim Ellis 所願,後來他創立了Relativity Space 公司,並擁有了自己的3D 打印機和火箭工廠。Stargate 3D 打印機的第一個版本大約15 英尺高,由三個機械臂組成;手臂用於焊接金屬,監控打印機的進程,並糾正缺陷。
現在,Relativity Space 公司擁有了全新版本的Stargate 3D 打印機,它的高度是原來的兩倍,只有兩條機械手臂,但能夠完成的任務卻比以前“三條手臂”更多了;除此之外,它還可以一次性打印出更大的組件,比如火箭的整流罩或燃料室。據悉,下一版本的Stargate 3D 打印機將再次擴大一倍,這對公司製造更大的火箭更有幫助。
Tim Ellis 透露,Relativity Space 公司製造火箭的真正秘密在於,利用人工智能來“告訴”3D 打印機該做什麼。在打印之前,工作人員會對打印結果進行模擬,然後對3D 打印機進行培訓,以降低不良率。隨著新部件不斷被製造出來,機器學習算法也在變得更好,直到它最終能夠自己糾正3D 打印的效果。

Stargate 3D 打印機正在製造火箭部件
在未來,3D打印機將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己控制切割和添加金屬,直到生產一個完美的部件。Tim Ellis認為這是將自動化製造帶到其他世界的關鍵。他說道:
如果要在火星上使用3D 打印技術,首先需要一個能夠適應不確定條件的系統。所以,我們正在建立一個算法框架,讓它可以適應不同星球的環境。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讚同Relativity Space 公司製造火箭的方式。初創公司Launcher Space 也在使用3D 打印技術,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Max Haot 認為:
在航空航天行業,每個人都在盡可能快地利用3D 打印技術,尤其是在發動機零部件領域。問題是,與傳統的火箭製造方法相比,3D 打印是否值得?我們對這個問題持否定態度。
目前,Relativity Space公司已經與幾家主要的衛星運營商簽署了價值數億美元的協議,其中包括Telesat LEO和Momentus;Tribe Capital合夥人Arjun Sethi也投資了Relativity Space公司,他還認為亞馬遜的AWS 雲服務可以為規模較小的太空公司提供關鍵的基礎設施。
北方天空研究公司的Sachdeva 認為,Relativity Space 公司在航天3D 打印方面的專業知識可能會有超越火箭本身的持久價值。Sachdeva 說: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