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發現大型恐龍足跡:有助於揭示恐龍種群演化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浙江省中西部蘭溪市發現了重要的大型恐龍足跡,而這些足跡長久以來被人們解釋為“八仙下棋”的遺跡。該發現對研究中國白堊紀中期恐龍動物群的分佈與演化,以及民間傳說對古生物學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
八仙崗的恐龍足跡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Lockley)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化石點位於蘭溪市梅江鎮的八仙崗自然村,在村的後面有個山崗,崗頂平坦。八仙故事傳說在當地深刻影響。相傳,這個山崗本叫紅石崗,八仙鐵拐李雲遊天下,看到此處紅石光潔,就在崗頂席地而坐閉目養神。而後又覺得獨坐乏趣,他在崗頂用拐杖劃出一個特大的棋盤,叫來曹國舅等人走象棋。期間呂洞賓使詐,激怒鐵拐李,遂揮起拐杖要教訓呂洞賓。呂洞賓三十六計走為上,所以現在崗上還有數石如棋盤,如八仙的臀印,足印等等。
八仙崗的恐龍足跡可見清晰的趾印
這個傳說在當地人,尤其是老一輩中都廣泛的基礎。陳永前先生是浙江蘭溪一位建築工程師,八仙崗是他小時候去外婆家拜年的步行路線,到了八仙崗上就可以望見外婆家。陳先生在孩提時候就經常在這個山崗上玩耍。2019年初,他在新聞上得知貴州省茅台鎮侏羅紀早期地層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回想起老家山崗也有類似的印記,便在社交媒體上與恐龍專家邢立達副教授取得聯繫,詢問八仙崗上的神仙臀印會不會就是恐龍留下來的?
帶著這個疑問,邢立達團隊訪問了八仙崗,“這裡確實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地面的凹坑有著清晰的恐龍足蹟的模式,而旁邊有一座寺廟,香火正旺。”邢立達告訴記者。此地的恐龍足跡大約有20餘個,有多種不同的尺寸,最大的長度有82厘米,小一些的約70.5厘米,最小的足跡則只有22.7厘米長。這些恐龍足跡都為蜥腳類恐龍所留,以此對應的體長大約是14米、12米和3.8米。
八仙崗的恐龍足跡特寫
世界權威恐龍足跡專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解釋道,蘭溪的蜥腳類恐龍足跡距今約1億年,為白堊紀的中期。這些足跡都由明顯區別的兩部分組成:內部為真足跡,外部圍繞著沉積物的擠壓脊。真足跡上能觀察到清晰的趾痕,尤其是後足跡上的第I,II和III趾,非常強壯,能幫助恐龍更好的抓住地面。
蜥腳類恐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它們的脖子異乎尋常的長,這使得它們可以吃到其他恐龍吃不到的食物,就像今天的長頸鹿一樣,可以吃到樹頂上的葉子。由於身軀過於沉重,它們不得不長出柱子一般的四肢來支撐身體。和其他的恐龍不同,蜥腳類恐龍通常靠四肢行走。著名的蜥腳類如梁龍,體長約25米,每天要吞食大量的食物。邢立達介紹道,“這個發現表明,蘭溪八仙崗區域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活躍著大群的蜥腳類恐龍,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區,與這些恐龍共生的可能還有肉食性恐龍,但目前還沒有發現相關的記錄。”
巨龍類是八仙崗潛在的造蹟者
首都博物館考古專家陳郁表示,從天雞足跡,石生蓮花,到格薩爾王足蹟等案例表明,越來越多的民間傳說與恐龍足蹟有密切的關係。八仙傳說在史上有過幾個階段,如漢八仙、唐八仙、宋元變體等等;現代人熟悉的八仙故事基本成型於明代中期,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吳元泰的《東遊記》,後來民間繼續豐富這些故事;到了清代,八仙組合形象和八仙過海之類題材大量出現在日用器物和裝飾上,進一步為大眾所熟悉和傳播。蘭溪蜥腳類足跡背後的“八仙下棋”的傳說,可能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並代代相傳的。
目前,考察隊的專家正在與當地管理部門溝通,制定保護方略,讓這片罕見的足跡得到更妥善的保護,並發揮更大的科學與科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