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怡飛:中國的5G核心技術科學家只有22歲
2016年11月,關於5G標準制定的3GPP RAN1 第87次在美國舉行。11月17日凌晨一點,5G短碼方案討論終於揭曉了結果: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以壓倒性的投票優勢,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最終方案。不過在10月召開的第86次會議上,5G長碼方案的談論中,華為的Polar Code(極化碼)以幾票之差惜敗於老對手美國高通主推的LDPC碼。
文| 搜狐科技馬文玥
2018年轟動一時的“5G投票門”事件的新聞背景正是以上這段兩年前的往事。
編碼和調製是無線通信技術中最核心最深奧的部分,被譽為通信技術的皇冠,體現著一個國家通信科學基礎理論的整體實力——這也是華為主推的極化碼入選5G標準為什麼會引發業界內外輿論廣泛關注的原因。
Polar Code(極化碼)並非華為的發明成果,但這個由土耳其人Erdal Arikan在2008年提出的信道編碼新方向,此後有著無數中國科學家為之夜以繼、埋頭耕耘,申怡飛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帶來突出貢獻的中國5G核心技術科學家今年也只有22歲。
15歲時,申怡飛參加高考並考入全國三大“少年班”之一的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學習信息科學與工程,19門專業課程全部在90分以上,成為吳健雄學院自2004年成立以來唯一獲得年級第一的少年生。
申怡飛所學習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歸屬於ICT產業。在中美競爭7個產業賽道裡,ICT產業是最重要的產業,也是當代工業的底層技術,這解釋了為什麼美國如此忌憚華為的高速成長,也能解釋我國如果在這一技術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意義多麼重大。
18歲時,申怡飛以年級第一的成績,被保送至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就讀研究生。他進入有“中國4G技術掌門人”之稱的尤肖虎教授的門下進行研究,進入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攻5G技術中最重要的極化碼技術。
申怡飛被分配到的研究課題是搭建一個基於通用處理器的高效化平台。經過整整一學期的研究後,他的高效極化碼平台,從兩秒計算一組數據進化到了只需一秒鐘就能計算20萬組數據,速度領跑全球課題組。2016年,經過通信界最頂尖的協會IEEE評審委員會的嚴格評選後,申怡飛獲得了最佳學生論文獎。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要知道,通信中最大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時延問題。而在5G的很多未來應用場景中,比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控制,都對通信的時延做出了很高的要求。
Polar Code極化碼對比高通力推的LDPC碼的最大優勢,就是超低的通信時延,這也是申怡飛團隊研究成果的價值所在。
目前,申怡飛團隊的極化碼方案正式被寫入5G行業標準。同時,他受理髮明的3項專利對歐美企業築起技術壁壘,這也間接促使中國5G商用提前一年落地。
我們常說中國的通信網絡發展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並跑、5G引領”,這背後的淵源是,3G時代中國自主研發了TD-SCDMA技術,但沒法高通的CDMA技術相提並論;4G時代,中國的TD-LTE技術有了一定突破,但其中的核心長碼編碼Turbo碼和短碼咬尾卷積碼,仍舊不是中國原創。
如今,Polar碼取得勝利,各大外國的通信設備生產商在5G的通信設備中都會採用“華為的標準”,中國成了真正意義上通信基礎規則的“制定者”。
我們需要感謝華為讓國際知道了中國聲量,但更需要感謝像申怡飛這樣的幕後英雄,給了華為掌握話語權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