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千億市場為何日本一步步走下液晶王座?
日本曾經也是液晶的王者,這一點沒人會反駁,但也僅僅是曾經。縱然液晶技術是美國實驗室先發現,但是最早商用化的卻是日本。夏普號稱“液晶之父”,早在1973年,夏普就在計算器上率先使用液晶顯示屏,1988年,夏普推出了世界第一台14英寸液晶顯示器,這讓日本幾乎壟斷了世界液晶面板產業,在1990年–1994年,日本在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的份額佔比高達90%–94%以上,其他主要是美國生產。

可以說1995年是日本液晶產業的巔峰,在那個日本液晶產業冠絕全球的年代,可能也沒有人會意識到未來日本將失去這個產業的話語權。

也就是在1995年,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開始大力發展自己的液晶產業,之後韓國的三星以及LG在規模上不斷超越日本;而中國台灣地區液晶幾乎同時開始了液晶面板的自主研發,同時引進了日本企業在台灣設廠培養產業人才,之後也開始和日本搶生意。
而2005年中國大陸更是進入液晶產業,到去年一舉奪去液晶產量全球冠軍的寶座,成為液晶產業的霸主。


如今日本面臨什麼樣的窘境?最後一個本土的大型液晶面板企業JDI已經連續虧損,如今在等待別人注資才能繼續生存,並且未來面臨韓國以及中國的競爭,前景不明。一旦JDI被收購,日本再無能力在顯示產業上擁有發言權。

實際上現在日本已經開始購買麵板的日子,索尼的高端電視液晶面板全部來自於海外,韓國、中國台灣以及中國內地分別成為其液晶面板的供貨方,現在索尼或許還可以依靠品牌繼續吃紅利,但是未來沒有核心顯示面板必然掣肘發展。
日本走向液晶面板的其實可以分為三部曲:
第一是失去液晶產量領先的寶座;第二則是失去技術領先的寶座,可能有的人認為日本仍舊保有先進技術,比如夏普的IGZO顯示技術等等,但是這種領先已經無足輕重,一來領先程度不多,二來無法大規模產業化,領先技術也只能等待被收購而已;第三就是失去上游產業鏈的優勢,目前日本還擁有諸如蒸鍍設備的技術,但沒有產業鏈的健康支持,一旦其他國家研發成功,此種優勢必然迅速衰落,這一過程不會太久。

日本為何走下了液晶王座?這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首先就是要注重技術迭代的時機。其實日本原本是CRT顯示的領航者,也是液晶技術的領航者,但是在兩者交替的時代,日本坐吃CRT的技術優勢獲取很多收益,因此在液晶產業方面的投入就沒有那麼多,因此一步慢,步步慢。
第二就是要明白一個先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地區或者國家的支持,無論是中國台灣還是韓國,亦或者中國大陸,在液晶產業崛起的過程中,他們都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台灣也早在八十年代末,就以台灣工研院牽頭開始了液晶面板的自主研發,而韓國方面也不缺乏財閥的身影,三星以及LG等企業本身就是國家企業的代表;中國內地方面政府更是給予土地,財政以及政策的多方面支持,這才發展起自己的液晶產業。
當然有了以上兩點未必能夠成功搶奪先進產業,但是沒有上述兩點則機會更加渺茫。其實不管是液晶產業還是汽車產業亦或者其他什麼產業,技術革新和國家支持都是不能忽略的元素。比如電動汽車的發展就繞開了傳統汽油發動機的超多專利,後發國家在這樣的機會中就有機會發展出新的汽車品牌而製霸全球。
反觀日本在上個世紀“經濟奇蹟”之後,遭遇美國的廣場協議,政治上首先就示弱,經濟上自然無法繼續引領革新了。技術問題其實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背後是整體的經濟支持,而經濟背後則是政治的影響。拋開這些問題單純談論技術的變革也並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