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近兩年具劃時代意義的CPU Intel/AMD你站誰?
這兩年CPU新品的性能進步是過去10年內最大的,發生的事幾乎也是最多的,多得現在就這麼簡單想想這個話題都有無數個畫面在腦海中閃出,終於能上六核的酷睿i7、下放到Z370的酷睿i9、第一代銳龍Ryzen、線程撕裂者Threadripper、7nm來了、10nm難產、供不應求、七八年前的老U都敢漲價、舊主板當新主板賣…真是值得拿出來回顧一番。
那今天就以劃時代意義的CPU為主線給大家回顧一下這兩年來CPU市場發生過的事吧。
這回就先從CPU霸主Intel先開始說起吧,6核i7在現在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在當時還是很值得欣喜的。
Intel篇
打破11年的4核僵局,主流桌面級平台終於出現6核酷睿i7
代表處理器:Intel i7-8700K
自從2006年首款4核心的酷睿處理器QX6700於LGA775平台上面世以來,Intel就保持了主流桌面級平台最高端的酷睿i7只給4個核心這種傳統達到了11年之久 …這對於一個曾經以“摩爾定律”來標榜自己進步速度的半導體公司來說,簡直太說不過去了…對此,業內慣用的解釋說法是——Intel唯一對手AMD的推土機處理器太弱了,根本連4核8線程的i7都乾不過,Intel哪有必要拿更多的核心出來呢?嗯,這話貌似也很有道理,鍋確實該讓AMD背一半。
終於2017年第四季度,Intel推了首款桌面級超過4核心的酷睿i7—— Intel i7-8700K,規格達到了6核12線程,最高睿頻可以達到4.7GHz,這在當時整個業界都覺得終於有點新意了(不擠牙膏了)。上市價格很高,曾一度賣到了3399元,讓人覺得哭笑不得,你難得來個給力點的i7,但價格也水漲船高了不少啊(上一代i7是2799元)。
點評:雖說是在AMD銳龍超多核心攻勢壓力下才匆忙拿出的產品,但由於酷睿架構的單核效能優越,它依然是當時遊戲性能最強的處理器,就算放到現在也依然很強。
凌駕於i7之上,最高達到18核的酷睿i9
代表處理器:Intel i9-7980XE
如果說前面的6核i7是因為受到了銳龍1800X的壓力才被拿出來防禦的話,那這個酷睿i9就是Intel用來反擊AMD線程撕裂者Threadripper的利器了,當時第一代線程撕裂者高達16核32線程,而且價格親民,Intel的10核i7-6950X有點掛不住面子了,所以搬來了強大的救兵——酷睿i9來給自己扳回一城。
最高18核的酷睿i9-7980XE是當時HEDT平台上能買到的核心最多、性能最強的U了,24.75MB三級緩存、支持4通道內存,給你強大的44條PCIe 3.0通道,厲害的點數不勝數,但價格也貴上天了,達到了1999美元,國內差不多就是15999了。
點評:酷睿i9開始,預示著A/I兩家發燒級平台(HEDT)的堆核之戰正式打響,AMD來一個16核,Intel就發一個18核;你來一個28核,我又搞一個32核,什麼?還不夠?我再搞一個64核!
下放到桌面級平台的利劍:Z390也能跑的酷睿i9
代表處理器:Intel i9-9900K
雖說前面介紹的酷睿i9-7980XE很厲害,但畢竟也要搭配價格高昂的X299主板才能使用,AMD這邊的8核銳龍省著點的話甚至還能用B350來帶,專屬於HEDT平台的酷睿i9就顯得比較高冷了。
為此,Intel馬上把酷睿也下放到主流桌面主板上,第一款降臨的就是酷睿i9-9900K了,規格和頻率都非常高(和它價錢一樣高),達到了8核16線程,最高睿頻可達5.0GHz,也是史上首款默認狀態下就能睿頻至5.0GHz的酷睿處理器了,而且為了控制住這麼多高頻的核心,內部的導熱介質也重新用回了釬焊,但價格也達到了4999元,也是史高。
點評:這顆i9-9900K的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銷售意義,雖然性能實在是強,但高高在上的價格讓很多用戶都只能望而卻步,轉身投靠銳龍2代了…
回顧:就在i9-9900K發布的幾個月附近,Intel的處理器因為生產線調整而降低了產能,導致全部都價格暴漲,最誇張的i5-8400近乎翻倍。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i9-9900K自然價格也不會低了,所以那幾個月內多數時間都處於高價+缺貨的狀態。內存在當時也處於一個非常高位的狀態,顯卡也正從GTX往RTX過渡,這些要素直接反作用於整個PC市場的生態,導致很多主板廠商、機電廠商都銷量下跌不少。
Intel目前核心最多的服務器級至強
代表處理器:Intel Xeon W-3175X
參數看上面就知道厲害了,28核56線程,TDP高達255W,需要搭配服務器專用的豪華C621主板才能驅動。
點評:給我最深刻的印像是,它刷新了跑分冷卻散熱的手段,在2018年台北電腦展上,Intel喪病地拿了1770W的壓縮機來給它製冷散熱,現場實現了26核全核心5GHz頻率運行的壯舉,跑分也是空前的高,創下了單路CPU跑分之最。
Intel篇小結:至此,Intel這兩年比較有劃時代意義的處理器就是這幾款了。雖然也有全新的F後綴型號、更高端的i9-9980XE,但本質上終究還是裝著舊酒的新瓶子,就不納入裡面了。
6核i7、8核甚至18核的i9,一別過去10年的擠牙膏姿態,兩年內就給你如此巨大的提升,這背後是Intel的良心發現嗎?是Intel忽然得到外星黑科技組織的指點了嗎?是Intel工程師手抖多給了你核心嗎?不!這後面的功勞,我認為得歸功於AMD,關於AMD這兩年的奮鬥史,請大家翻頁繼續看。
2AMD篇:屠龍勇士
AMD篇
這兩年內AMD的處理器發布史才更像是一位屠龍的勇士,一步步進取、一步步往上爬,不斷反擊,逼著Intel拿出各種酷睿來進行防守…
兩年故事的起點:ZEN架構銳龍降臨,蘇媽露出老母親般的微笑
代表處理器:Ryzen 7 1800X
AMD CEO Lisa Su
聊到這兩年的CPU,那一定是怎麼都繞不開這個讓AMD翻身做主的ZEN架構銳龍了,照片上是蘇媽第一次公開場合正式發布Ryzen處理器,當天公開了包括性能跑分、規格參數、上市售價等等等等,透過蘇媽自信從容的笑容我看到了AMD處理器的曙光。
稍微關注DIY的玩家應該都知道AMD銳龍了,推翻推土機架構重新研發,ZEN架構中引入多項革命性的技術,新增SMT超線程並且提升了每個核心的單核性能,上來直接給你一個8核16線程套餐,還在堅持4核8線程酷睿i7的Intel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後面的6核小弟Ryzen 5 1600/X同樣也很威風,但就不展開講了。
點評: Ryzen 7 1800X雖然單核性能與主頻在當時依然是略遜於Intel的酷睿處理器,但它是一張全新的能讓AMD回到舞台上與Intel正面剛的重要王牌。在這之後,第二代銳龍在這ZEN架構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再加上製程福利,頻率逐步提高,單核性能也就起來了。
Intel那邊只有4個核心的i7-7700K面對這個8核的銳龍就顯得有點疲軟了,也是這個原因,逼得Intel在7700K上市了9個月之後,就馬上拿出了6核的i7 -8700K。
銳龍繼續出招:4核8線程的銳龍5讓E3走下神壇
代表處理器:Ryzen 5 1400
在Ryzen 5 1400到來之前,4核8線程是i7級別的處理器才能享用到的規格,被看作是“小i7”的至強E3也因為擁有和i7相近的規格而火了很多年。但Ryzen 5 1400擁有同樣的4核8線程規格,當時只要千元出頭,而且還能搭配又新又實惠的B350主板,同時擁有原生USB 3.1 Gen2接口以及PCIe 3.0通道,簡直幸福多了。
點評: Ryzen 5 1400的意義在於更全面地普及了4核8線程的電腦,對很多用戶來說已經夠用、而且價格厚道,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電商平台中千元級銷量最高的CPU,遠超過Intel。
線程撕裂者登場:發燒級平台也能剛正面了
代表處理器:AMD Threadripper 1950X
在線程撕裂者Threadripper發布之前,AMD發燒級平台是幾乎沒有任何競爭力的,Intel也稱霸了這個領域N多年了,當時發燒級平台最高端的型號就是10核心的Intel i7-6950X和i9-7900X了,而且價格也高高在上的。
直接堆砌ZEN單元使線程撕裂者的規模達到了空前的16核32線程,由於面積巨大所以散熱效果也更好,頻率穩定發揮穩定,直接又碾壓了價位相近的10核i9-7900X,而這是AMD史上第一次超越Intel最頂級至尊酷睿的產品,那個讓能讓我們感覺到活力的AMD回來了。
點評:與Intel那邊價格高昂充當象徵性意義的酷睿i9不同,這款16核32線程的線程撕裂者1950X,價格只要8000元左右,在當時對於那些有高核心需求的用戶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這也奠定了線程撕裂者與EPYC的基礎。
在這大半年之後,Ryzen 7 1800X也推了第二代產品Ryzen 7 2700X,但更多的只是架構的優化以及頻率的小幅提升,遠達不到第二代線程撕裂者那麼震撼。
王炸!32核的性能怪獸——第二代線程撕裂者
代表處理器:AMD Threadripper 2990WX
這個大傢伙是真的對得起它“線程撕裂者”的名號了,完美符合摩爾定律的發展規律,從第一代的16核32線程直接升級到這一代的32核64線程。這下子是真的足夠吊打Intel的i9-7980XE了,而且價格也同樣美麗,只要13500元左右即可帶回家。
AMD這邊採用堆砌CCX單元增加核心數量的方式優勢完全體現出來了,因為這種方式相比Intel單片Die刻蝕多核心的方式良品率要高許多,研發難度也更低,所以接下來EPYC還能往更瘋狂的方向繼續堆砌…
點評:堆核大戰就該這樣玩,32核的它為AMD的高端產品形象加分不少,而且也越來越多工作站、小型服務器級別的用戶願意採用AMD的處理器了,信任感一點點積累起來。
工藝反超Intel,全球首款7nm處理器,驚人的64核!
相關處理器:AMD EPYC(霄龍) ROME
又是蘇媽熟悉且充滿自信的微笑
第二代霄龍沿用了成熟的、與線程撕裂者一樣的CCX單元堆砌方式,上圖就是霄龍的開蓋圖,可以看到裡面有四周8個相同的Die以及中間1個大DIE組成。四周的每個Die裡面其實就是一個Zen 2,共8核心,8個Die總共就是64核心了。
點評:搶先採用了優秀的7nm工藝,先進的架構,超級多核,單路64核128線程,雙路就能輕鬆達到128核256線程了,簡直是服務器級神U。而Intel那頭最頂級的服務器處理器暫時也只是28核56線程的至強而已,即使你單核效能再高,28拳也難敵64手啊!
AMD篇小結:正是ZEN架構銳龍的逆襲,使得躺贏了多年的Intel重新拿出了自己的技術儲備與之對抗。銳龍Ryzen盤活了沉寂多年的處理器市場,讓Intel更加重視,也讓DIY玩家重新感受到每一代產品升級所帶來的性能大幅提升。服務器級處理器方面也由於架構的優越性,AMD這邊堆砌核心的速度也許已經遠超過Intel能抗衡的範疇了,這對於企業用戶、數據中心來說,也是一次武裝的升級了。
第三代銳龍7nm新品已經在路上:
ZEN 2架構、16核、4.7GHz、繼續沿用AM4接口
最近已經收到不少信息,AMD將在6月正式發布Ryzen 3000系列新品,最高端的Ryzen 9 3800X據說能達到16核32線程,頻率最高也能達到4.7GHz,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它的單核性能就基本上能平齊Intel了,加上核心數量的優勢,想想就值得興奮。
是誰說摩爾定律失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