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軟的開發者大會上星巴克邁出了智能化生存的第一步
難得有像西雅圖一樣的城市,可以容納下三家家喻戶曉的超級商業機構。而今天的主角就是其中的兩家——從農貿市場起家的咖啡館成為了科技巨頭開發者大會上最受歡迎的嘉賓,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提供了免費的會場飲品。在微軟堅定地邁向雲與AI轉型之路上的時候,星巴克也將自己科技化轉型寄希望於其中。
在微軟開發者大會Build 2019 上,星巴克基由Azure Sphere(微軟端對端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搭建的IoT 系統,和利用Azure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實現的進一步個性化餐飲產品推薦,在現場收穫了巨大的關注。
不再是噱頭和“科技化”的品牌宣傳,上述技術已經被開始應用於美國本土和加拿大的部分星巴克門店當中。
藉由和同城科技巨頭微軟的合作,這家年過百歲的超級咖啡連鎖企業真正進入了智能化生存的年齡段。而星巴克在其中的考量和判斷,既可能成為消費零售業、甚至更多其他傳統行業公司智能化轉型的先行經驗,也會成為科技公司產業互聯網化的參考案例。
重新定義“第三空間”
“技術能實現的全部,就是圍繞在顧客和店面的連接周圍。”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 Build 2019 開場keynote 當中,如此陳述星巴克這一案例。
這家古老的咖啡連鎖店,自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起,就成功地告別了“賣飲料”的出身,走向了一種更加高階的商業存在——人、產品,和社區的關聯,成為了他們長久以來成功的核心。只是今非昔比,人們對於咖啡和咖啡館的定義和期許早已開始變化,尤其是在星巴克曾經引以為傲的新興市場地區。
以他們在中國遭遇的深藍色競爭對手為例,更加貼近本土化需求的營銷方式和完全生長於互聯網思維當中的戰略,令星巴克恪守的“人與社區”特徵顯得既老邁又不再顯眼。
新的智能推薦系統顯然是為了從線上到線下都再次增強這種經典的體驗,並且繼續證明它的正確性。推薦系統會同時出現並同步於在星巴克手機 App和店舖內店員操作系統當中,根據人、時間、地域三個維度基於顧客之前的購買行為來實現實時推薦——這種不可預判、且外部隨機影響因素較強的場景,也是他們選擇增強學習的原因。
星巴克智能店面展示
會場內的星巴克技術專員(Starbucks Technologist)——這也將成為未來星巴克內部的一個重要新興職位,向極客公園現場記者演示了這一過程:身患乳糖不耐的記者從未以會員身份購買過任何含奶咖啡飲品,因此在飲料推薦優先級當中,首先是美式咖啡和冷萃等飲品,其次還有各種其他品類的豆奶替換選項,視頻推薦也自動屏蔽了含有奶酪的三明治和沙拉;如果記者在一段時間內咖啡消耗量增多,系統也不會在傍晚購買時主動推薦低咖啡因的飲品,而保持常規;而如果是記者從加州前往了阿拉斯加,系統也不會在第一時間推薦任何冰飲……
“就像是和(熟悉你的)店員的關係一樣,”星巴克負責市場分析的高級副總裁Jon Francis形容這套推薦系統。基於時空調整的個性化服務,其實是在互聯網零售時代開始恢復並增強曾經的“第三空間”社區屬性和消費體驗。
由於其線下和線上的同步特徵,新的推薦系統實質上重新定義並拓展了“第三空間”的概念。星巴克執行副總裁、CTO,Gerri Martin-Flickinger 認為這讓星巴克和顧客的“會面”機會增多了,無論是咖啡店內,還是在顧客的車內和家中。
在現場向極客公園介紹推薦系統的技術專員的解釋則更為直白:它省去了很多店員推薦然後顧客拒絕,然後一遍又一遍重複自己飲品個性化需求的大量無謂時間。
根據這位技術專員介紹,由於多樣原因,星巴克推薦系統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暫未確定。
物聯網化的十個法則
仍藏身Pike 市場邊上的“世界首家星巴克”距離微軟Build 2019 的會場只有數百米,店內據說仍保持了百年前的本色——狹小局促、沒有座位,以及棕色袒胸露乳的肥胖人魚。一切都和近在咫尺的科技開發者會場截然相悖,而合作卻在這其中開始了。
微軟對於IoT 的信心和執念,早在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The Road Ahead)》和他的“未來之屋”就已顯現出來。可對於星巴克這樣的傳統行業龐然大物而言,卻是剛剛思考明白的事情。
星巴克IoT 咖啡機
星巴克負責全球設備的副總裁Venkat Venkatakrishnan 在Build2019 現場說明了星巴克IoT 化的決心和原因:最基礎的需求是降低設備報修的成本,目前在星巴克內部有10% 到15% 的店鋪設備報修是非故障的、可避免的;接下來就是對飲品配方做出實時反饋、優化和升級,至少能實現頻率高於每年一次;在此之上的各種數據收集和分析,最終實現能夠彌補同那些互聯網基因的咖啡零售競品之間發生直接競爭時暴露的短板。
然而,Venkatakrishnan 同樣坦誠說出了星巴克在物聯網化初始焦慮的問題:平均每家星巴克店鋪都有超過15 件待接入設備,包括了咖啡機、攪拌機等,這意味著平均每家店鋪都需要超過15 枚以上的感應器芯片裝置;加之超過30000 家店面分佈在85 個國家,設備更新壓力很大;超過200 家的供應商,使得通用標準難以統一;而IoT 化之後,店舖內網絡環境的開放和安全問題,也是一個難題。
儘管如此,在2018 年微軟開放Azure Sphere 第一版解決方案的同時,星巴克就成為了“嚐鮮者”。
Build 2019 會場門前
和所有剛剛動了物聯網化念頭的傳統公司一樣,星巴克表現得積極卻謹慎。經過“多輪的碰撞和思考”,他們為自己的IoT 路線設定下了四個維度下的十條準則,在Build 2019 現場進行了分享:
適應性
1.(傳統)設備商品化
2. 開放技術,建立統一協議
3. 容易部署,不降成本和困難轉移至合作方
4. 對於技術和安全具備足夠的適應能力
5. IoT 平台不單獨依賴於特定技術
安全性
6. 在各種連接中,提供加密安全網絡
可靠性
7. 適應各種店鋪環境的堅固耐用
規模化
8. 為所有供應商提供簡易、低消耗的IoT 交互方式
9. 可適用於不同國家和不同商業模式
10. 控製成本
一位同樣服務於美國本土零售業企業的開發者對極客公園記者表示:星巴克IoT 化的這十條法則足夠具象且凝練,幾乎可以套用在所有傳統零售行業的物聯網化改革當中,從一個技術人員角度看,他認為最終成敗只在於決心是否夠大,以及簡單的數學運算是否算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