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復甦的春天為什麼自殺率更高?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鮮花盛放,綠柳成蔭,一切都看起來是那麼美好。不過很多人在春天選擇了自殺,永遠地離開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張國榮,2003年4月1日,在香港跳樓身亡;海子,1989年3月26日於山海關臥軌自殺;川端康成,1972年4月16日含煤氣管自殺……同樣選擇自殺的還有弗吉尼亞·伍爾芙、馬雅可夫斯基等等。

一系列文藝青年都選擇在春天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止文藝青年,其實社會新聞事件中,春天總是會發生自殺的季節,很多人都選擇在這個季節永遠消失,比如被導師壓迫的陶崇園、台灣作家林奕含等。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曾經發表於《社會科學與醫學》上的一篇研究稱, 28個國家的調查中,其中25個北半球國家自殺率5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而後的研究顯示在南半球,同樣是屬於春天的9月和10月份,自殺率最高。春天,成為自殺率最高的季節。
和人們認為的正好相反,陰鬱的冬天人們並不會更多地選擇自殺。研究表明,和冬天相比較而言,春天自殺率能高出20%到60%。而季節與自殺率的關係正是很多研究者一直以來在研究的領域。
熬過了漫長而嚴寒的冬季,人們為什麼沒有在春天迎來希望,反而要自殺?
很多人認為,有一種可能是因為春天天氣漸暖,社會活動變多,人們在春天遇到的生活波折會更多一些,從而導致了很多人面臨挫折和困難,想不開做出了自殺的舉動。“春天到了,我卻什麼也看不見,”對抑鬱以及生活遇到危機的人來說,春天的到來可能是致命的打擊。
但事實上,科學研究進一步分析了春天自殺率更高的原因。一種原因是春天陽光更強烈,白日時間更長,這些情況會對大腦產生影響,人類大腦中含有鬆果腺,這種物質在白天會被抑制,而到了晚上則會活躍,因此一些人在晚上會十分清醒,同時血清素也會上升,血清素是一種調節情緒的神經傳遞素。這樣一來人們的攻擊性出現,更容易躁動和衝動。不過該理論並未得到最終的驗證。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春天花朵綻放,花粉引發了人類大腦的變化。2013年,丹麥研究人員的研究中認為自殺率會和樹木花粉有關,他們研究了一萬多名自殺者,發現當空氣中花粉粒子上升時自殺率也會上升。而植物的重新生長可能引發人們的焦慮,人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影響,尤其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曾經有精神科醫生說過,4月中旬是“驚心動魄的時刻”,這個時候他的病人們幾乎都會有相應症狀發生,狂躁變得頻繁。
事實上,自殺在春天高頻發生的原因並不能確定。不過我們可以看到自殺的人往往是呈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樣子,比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最終卻選擇了自殺。這是因為衝動往往是自殺的一個直接原因,失去理智而自殺的人佔大部分。因此當春天到來的時候,那些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極易衝動的人群要小心了。
如果想要降低自殺的風險,那麼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多與人交往互動,多運動鍛煉身體,同時更要進行休閒來放鬆心情。而那些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況不大好的人,必要的時候要尋求醫生的幫助,通過藥物阻斷自殺的可能性也許非常有必要。鋰鹽是目前所知的最有效的自殺干預藥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認為自殺可能並不是因為軟弱或者人格缺陷,只是一種疾病,導致自殺的生理因素需要警惕。
作者| 子青
出品|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