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全國產固態硬盤主控將極大提高網絡安全性
我國要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必須構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國科微與龍芯中科戰略合作簽約暨國內首款全國產固態硬盤控制芯片發布儀式上帶來了題為《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的主題演講,並表達了他對我國網絡安全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在當天的發布儀式上,國科微與龍芯中科發布了戰略合作的首個成果——國內首個全國產固態硬盤控制芯片GK2302系列,搭載龍芯嵌入式CPU IP核。GK2302系列重新定義了國產化的4個標準:第一,搭載國產嵌入式CPU IP核;第二,從芯片設計到流片再到生產封裝等各個環節全部在國內完成;第三,與國產整機品牌實現全面適配,第四,集成國密加解密算法,安全可信。
倪光南表示,作為固態硬盤中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固態硬盤控制芯片在保障固態硬盤安全方面起決定性作用,全國產固態硬盤控制芯片可以免除後門的風險並大大提高固態硬盤抗拒網絡攻擊的能力。

網信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在網絡強國戰略的牽引下,我國網信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倪光南認為,網信工作首先應該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此後也反復強調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並提出要“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的宏偉目標”。
如何推進?自主可控的技術和產品將起到關鍵性作用。“網絡安全的核心是技術安全,而實現技術安全的前提便是自主可控。採用自主可控的技術不等於網絡安全,但不能自主可控的技術一定不安全。”倪光南說。
生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必要條件
目前,我國已經啟動關鍵信息技術設施的自主可控替代。例如,在某些桌面計算機應用領域,正在進行以國產計算機體系替代Wintel體系。
倪光南表示,在替代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好用”或者“價格偏高”的現象,這是非常正常的。
這是因為,網信領域國產軟硬件的發展過程一般要經歷“不可用”——“可用”——“好用”三個階段。因此必須強調市場化引導,例如通過政府採購,用市場帶動國產技術的發展,使這些開始“不可用”的技術通過在應用中不斷改進,建立和完善生態系統,從“不可用”發展到“可用”、“好用”。
“自主可控技術即使開始時慢一些、貴一些,但如果堅持使用,不斷改進,是能趕上發達國家的。”倪光南表示,事實證明,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目前國產軟硬件大多已達到“可用”,並正向“好用”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國科微牽手龍芯中科推出國內首款全國產固態硬盤控制芯片正是自主可控生態建設的重要成果。
存儲是計算機生態系統中的重要部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存儲的需求越來越高,固態硬盤在存儲設備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因此,固態硬盤控制芯片的自主可控將在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中發揮重要作用
最後,倪光南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國科微和龍芯中科加強合作,不斷發展,推出安全性更高、性價比更好的產品,為完善自主可控生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