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出現時大腦究竟經歷了什麼?視覺皮層信號減少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可能揭曉幻覺產生的具體機制。儘管在幻覺出現時會發生一系列戲劇性知覺變化,但是大腦此刻究竟經歷了什麼?仍是一個未解謎團。

一項針對服用致幻藥的老鼠實驗表明,這些症狀可能與視覺皮層信號減少有關,而不是之前預想的視覺皮層信號增加。美國俄勒岡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成員、克里斯·尼爾(Cris Niell)副教授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他說:“你可能會認為幻覺是由大腦中的神經元瘋狂放電,或者信號不匹配導致的。我們驚訝地發現致幻藥物反而會導致視覺皮層活動減少。”
但對於視覺處理而言,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通常視覺認知當前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是接受信息和解釋信息的一種平衡過程。如果你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並不在意,但之後再過度解釋,就會產生幻覺效果。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老鼠被注射了一種叫做DOI(4-碘-2,二甲氧基異硫氰酸苯酯)的致幻藥物,該藥物不受美國禁藥取締機構(DEA)的監管,因此它比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等其它藥物更易研究分析。
然而,它類似於其它致幻藥物,可作用於血清素2A受體。之後在屏幕上呈現這些實驗老鼠的圖像,同時,研究人員使用鈣成像法和單目標電生理技術監測老鼠大腦活躍性。尼爾說:“我們感興趣的是理解如何利用視覺來創造世界表象。在生物學的諸多領域中,研究一個過程變肥最好的方法是觀察當它受到干擾時會發生什麼。”
這些圖像表明,即使是服用致幻藥物之後,發出的信號將很大程度上類似未服用致幻藥物的狀態。依據研究人員的觀點,這意味著信息自身不會因為服用致幻藥物而發生改變,僅是其振幅和時間發生改變。
研究表明,視覺幻覺可能源自視覺皮層信號減少和神經元放電時間的變化。但是研究人員指出,當前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尼爾總結稱,我不認為我們已找到了導致幻覺的確鑿證據,但很可能我們發現了部分證據。我們收集的數據將為今後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特別是,我們計劃使用基因操作來更詳細地研究大腦的特定區域。(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