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水”成腹瀉根源:拼多多假冒偽劣家電死灰復燃
央視新聞微博端近日再次曝出“拼多多”平台店舖大規模製售假冒偽劣家電產品新聞。微博“@央視新聞”稱,“近日,揚州年輕媽媽小王,在拼多多APP端找到一家淨水器品牌專賣。店鋪標有’海爾’商標,評價也很高。但孩子喝了這種淨水器過濾的水後,經常拉肚子。最終,證明該產品是假貨。經民警調查,該產品銷量超一百萬個。最終,警方搗毀一條製售假冒海爾淨水器的黑色利益鏈。 ”

拼多多平台商家出售山寨、偽劣產品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段子,但經過2018下半年媒體地毯式的報導以及央視點名後,拼多多方面表示已經對“假貨”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改,尤其針對涉及消費者人身、生命安全的家用電器類產品,從8月份開始,集中對侵權、假冒產品進行了“雙打”行動。拼多多負責人向中國家電網表示,“拼多多高度重視消費者利益,不斷提高平台治理水平,尤其針對電熱水器等重點家電類目,公司已開啟’邀約制’,即此類商品只接受要約品牌及店鋪入駐銷售。該制度下,拼多多平台邀約品牌和店鋪,必須是專營店、品牌專賣店、品牌旗艦店,必須有指定品牌二級以上授權,支持全國聯保、送貨上門等服務承諾。對於不符合資質要求的產品,我們在發佈時即進行攔截,對於故意違規店鋪,一經發現,會根據平台規則處罰。”
但是,顯然隨著大家聚焦目光的轉移,假冒偽劣家電產品又在拼多多平台“死灰復燃”,超百萬級的銷量背後,是否存在平台方對於假貨店舖的“放水”令人存疑。
隨著拼多多假貨問題的曝光,央視曾撰文指出,商業模式的成功不能以丟掉行業基本準則為跳台,將薄利多銷做到最高層次不等於縱容假貨。“不售假是所有行業成功的關鍵,也是對知識產權的尊重”。一味追求低售價卻枉顧消費者使用體驗,無異於飲鴆止渴。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五環內外美好生活的標準不一樣”,開啟了中國社會現象級大討論,並最終促成了大家對於“消費升級趨勢下的消費分級”概念的一致認同。誠然,不同消費者對於“品質生活”有不同的定義,讓更多消費者用上以前沒用過的產品,其出發點也是好的,但前提是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生活質量,而不是為其帶來麻煩,甚至產生生命安全威脅。就像我們應該促進所有嬰兒喝上奶粉,但不能為了讓孩子喝奶粉就進一步鼓勵三鹿的“三聚氰胺”經驗。
3月中旬,拼多多發布2018年財報,財報顯示平台當期GMV達4716億元,同比增長234%;年度活躍買家數達4.185億,較2017年同期增長1.737億; 全年實現營收131.20億元,同比增長652%;淨利潤虧損39.583億。
在北京工作的消費者吳女士告訴中國家電網:“我是從2018年了解到有拼多多這樣一個平台的存在,現在也會在該平台上買些零星小件物品,如瓜子、紙巾、晾衣架等。但是家電、化妝品、嬰兒用品我是絕對不會在拼多多購買的,主要還是擔心產品質量。”
杜絕“假貨門”死灰復燃,改變公眾認知形象,對於拼多多而言任重道遠。
在財報交流會上,黃崢表示,“目前拼多多平台打假進行進行的很順利,對假冒偽劣商品的地址態度也很堅決。打假是一場營長,但我們不會放棄。因為社交輿論和政府壓力確實對我們業務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也促使我們深刻反省,市場存在諸多問題,但我們不能迴避。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機制的完善,還有諸如算法、科技創新等手段,加強平台治理水平。這些是我們短期的目標,但也需要長期的努力。”
假貨問題一直是困擾電商平台的一大“頑症”,但通過堅持不斷的打假和品質升級,京東和天貓平台的產品品質已經有了極大提升。而假冒偽劣商家大規模“轉戰”拼多多,流毒於廣大城鎮農村市場。
希望未來,拼多多正如其所宣揚的一樣,帶給“五環外”消費群體以真正的生活品質提升體驗,而非讓消費者時刻暴露於未知的隱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