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商業自有周期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並非永久
日前,馬薩諸塞州資深參議員、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提議拆分美國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像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巨頭都在其名單當中。對此,《華爾街日報》刊文表示反對,稱“要求拆分科技巨頭的呼聲錯誤地認為,規模和影響力是永久性的。”
《華爾街日報》指出,商業周期自有其特定規律,政治終究無法凌駕於商業周期之上。並列舉IBM、微軟等公司的例子,說明科技巨頭的主導地位並非能由政府拆分與否決定。
《華爾街日報》評論全文如下:
大型科技公司現如今的主導地位當然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但科技巨頭的規模和影響力也不是永久的。
最近,要求拆分或以其他方式遏制當今科技巨頭規模不斷擴大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上週表示,正在成立一個新的特別工作組,“密切審查技術市場”是否存在壟斷行為,甚至可能尋求撤銷一些它認為與這一理念相衝突的、已經完成的併購交易。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麗莎白-沃倫週五更進一步,宣布了一項分拆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的提議,包括撤銷過去的幾筆收購交易,比如Facebook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以及谷歌收購Waze、DoubleClick和Nest。
考慮到不可避免的政治和法律挑戰,該提議真正實施的可能性很小,任何進一步行動都遙遙無期。不過,考慮到大型科技公司已成為美國兩黨最喜歡的攻擊目標,這類呼聲也不能完全被忽視。
但科技行業的歷史已經表明,主導地位是一扇旋轉門,無論政府是否干預,許多公司都能順利通過這扇門。
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IBM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它似乎與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有關聯。現在該公司每年仍能創造近800億美元的收入——比Facebook高出43%——但由於技術轉型和商業決策的結合,其主導地位已基本喪失。
這種轉變並不總是反映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思科現在的收入幾乎是2000年的三倍,思科的市值在互聯網泡沫時期達到頂峰。這家公司仍然為今天的互聯網提供大部分設備,但它的影響力已經減弱——它甚至不是標準普爾500指數中市值排名的前20家公司之一。
同樣,英特爾仍在為個人電腦和服務器提供絕大多數關鍵處理器,但目前在半導體生產和芯片設計方面也面臨著競爭對手的新挑戰。
沃倫的提議並沒有把微軟列為目標。不過,即使過去政府的打壓迫使微軟將其互聯網瀏覽器從其操作系統中分離出來,但這家軟件巨頭最近還是重新奪回了全球最有價值公司的地位。
即使拆分科技巨頭的呼籲最終成功了,我們也應注意到,美國政府最著名的此類案例——80年代早期貝爾系統的拆分——最終導致了一個新的貝爾公司,它現在還擁有HBO、CNN和好萊塢最大的電影製片廠之一。對於那些認為政治可以凌駕於商業周期之上的人來說,這不是最幸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