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巨頭壟斷國產科研儀器怎麼辦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核磁共振中心向全國幾十家核磁用戶和儀器供應商發出一份聲明。這像是一次忍無可忍之後的反抗——該中心宣布終止與相關儀器供應商中國區的業務往來,指出該供應商大幅提高售後服務費用和零配件價格,而且遭此對待的不止北大一家。
“聲明發表後引發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共鳴。”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藍閩波4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來自全國多所科研機構的用戶普遍反映,在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維護維修領域,部分儀器供應商在銷售和售後服務方面存在嚴重壟斷問題。
截至發稿,此次北大的維權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果。但是,國外儀器商的壟斷地位,短期內恐怕難以撼動。
我們能怎麼做?
可開展反壟斷調查成立協商議價小組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理事長、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關亞風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包括質譜、色譜、光譜、電鏡等在內的幾乎所有高端儀器都被國外壟斷。
“經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專項’(現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學儀器開發重點專項)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的支持,我們的國產儀器已經有了較大進步;但橫向來看,與國外的差距依然很大。”關亞風說。
藍閩波提供了一組數字:截至2018年,全國共約有1800台核磁共振波譜儀,其中1400多台是一家國外供應商的產品,國產的僅有50台。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儀器供應商可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肆意漲價,阻止第三方供應商維修,設置“只換不修”等不公平條款,並以這些方式獲得高額利潤。
被動局面如何打破?
“對部分在科研儀器行業影響惡劣、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儀器供應商,我們應該開展反壟斷調查。”藍閩波建議,還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科研儀器領域反壟斷和採購人保護立法。
他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科研儀器設備維修市場開放制度,允許和鼓勵第三方企業進入維修市場。儀器供應商應向第三方公開維修信息,開放零部件銷售;應禁止供應商在供貨合同或維護合同中設置排他性條款。
“對科研儀器這種應用領域窄、專業性極強的商品,建議由同領域主要採購人組成專門的價格協商小組。”藍閩波說,這樣的小組可以按照公平合理原則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供應商協商,確定合理的維修維保價格標準。
要加大投入也要重視儀器人才
其實,根據過往經驗,一旦某個領域的國產儀器取得了突破,該領域進口儀器的價格也會應聲而降。“甚至求你來買。”藍閩波說。
科技部、基金委都設有儀器專項,這幾年也投入不少。“能不能把可以更新換代的、跟科技發展相關的儀器,重點解決幾項。咱們通過幾年的時間,把大型國產儀器搞上去。”他這樣期待。
“國家還應進一步加大在科研儀器開發上的投入,更加重視科研儀器的設計。”關亞風說,“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在“十二五”期間投入了67億元,但“十三五”期間的投入就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我們希望,’十四五’至少能維持在’十二五’的水平。”
有了儀器,還得有人用。關亞風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出台相應政策,規定政府採購應以國產科研儀器優先。為了鼓勵國產科研儀器生產商,還可對其實行減稅政策,讓他們有更多資金投入研發。
核心部件難攻關,短期內難出成果;儀器整機則可以購買國外零部件集成組裝,更容易做出。過去,儀器研發生產者主要追求整機性能,忽略關鍵核心器件的突破。關亞風說,科研儀器屬於品類多但單個品種銷量極小的產品,追求整機的突破並沒有太大意義。他透露,“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的評審在“十三五”期間已經開始關注關鍵部件的攻關,“十四五”期間將重點關注關鍵部件的研發。“要是關鍵部件被攻克,生產科研儀器就可以像攢電腦那樣進行組裝了。”
但是,還有一個現實問題——誰來開發科研儀器?
關亞風說,在現行的以論文和SCI影響因子為主的評價機制下,很少有人願意幹這一行。“要是我年輕時也被這樣考核,估計我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在這位科研儀器領域的老兵看來,國產科研儀器要崛起,首先還應改變評價體系。“不要認為搞儀器的就低人一等,要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吸引更多人進入科研儀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