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難下神壇:近微信者生遠微信者難活?
“三英戰微信”後,微信愈發被綁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枷鎖而遭受挑戰;在內部,微信已封神,甚至成為騰訊的核心能力。巨大的流量裹挾下,騰訊內外,被微信折疊出兩個世界。兩年前的一場面試失利,讓邢默耿耿於懷。2017年,也是剛過春節,邢默準備通過騰訊內部“活水計劃”轉崗進微信,連過好幾關後,卻不幸“倒在”終面。
這本來沒什麼。在去年的騰訊架構調整中,邢默被劃到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負責一個新項目,還小小地升了職。臨近年關,裁員潮下的BAT緊縮戰略,大家都做好了抱團過冬的準備。
直到1月25日,“微信年終獎20億,人均280萬”的消息在社交網絡瘋傳。
“280萬”雖然被官方指為謠言,但今年微信部門年終獎的確增長了。多位騰訊內部人士稱,張小龍向騰訊總辦爭取到了額外的獎金包,並提前4個月為微信員工調薪。此外,由於入選2018年騰訊“名品堂”,微信小程序團隊還額外獲得了1億元獎金。
“說好的一起共度時艱,你卻悄悄地發紅包+ iPhone +配股+漲薪。”騰訊公司內部,有人發起了牢騷。過去這一年,除了微信事業群,騰訊不少部門年終獎出現了15%-20%的下滑。
在位於廣州TIT創意園的微信總部,一天之內,張弛的微信通訊錄已經收到十幾條好友添加請求,獵頭們殷切地打招呼,向他推薦字節跳動和拼多多的各項職位。在廣州,更有獵頭直接入駐TIT,現場辦公挖人。
“除了微信,(騰訊)、直播這塊,大部分人經常收到頭條系的獵頭電話。”張弛說。
“外敵”當前,騎虎難下。在騰訊,過去最常登上獵頭挖角名單的是遊戲部門,製造下一個《王者榮耀》,曾是騰訊人快速收穫財富增長的路徑。繼QQ和遊戲之後,微信被推向了浪潮之巔。
2018年8月,微信日登陸量超過10億,成為國內第一個達到10億日活的超級App。微信之大,不僅在於即時通信和社交,其連接的衣食住行、金融、政務等各類場景之廣泛,用戶、合作方、者生態之龐大,遠超外界對於任何一個App的認知。
“三英戰微信”的戲碼後,微信被綁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枷鎖而遭受挑戰;在內部,當微信成為騰訊的戰略出口和核心能力,其所承載的使命和壓力也與日俱增。
騰訊內網中,一則《總辦對微信的優待,會讓其他BG優秀的人2019年大量出走?》的帖子引發討論。
有員工認為,微信“讓公司順利拿到移動互聯網的船票,並且依靠這張船票突破極限點,暫時避免了掉隊的危險,被優待是理所應當的。”
也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微信的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嗎?可以獨立做到這樣的水準嗎?當年QQ沒有幫忙導入關係鏈,就不會有迅速崛起的微信,遊戲有遊戲線的支持,廣告有廣告線的支持,微信支付底層及牌照在FIT……沒有這個大系統,何談微信?”
巨大的流量裹挾下,騰訊內外,都存在著被微信折疊的兩個世界——近微信者生,遠微信者難活。
永遠的waiting list
“最氣人的是,你永遠都在微信的waiting list上。”
3個月前,程然所在的部門因一個iOS端支付跳轉過慢的問題,向微信團隊反映,希望得到解決。“結果現在至少更新了三個版本,問題仍然存在。”程然說。
六年半時間,微信日活躍用戶從1億到10億,每天有450億次信息發出。正如張小龍吐槽——“每天有5億人吐槽,1億人教我怎麼做產品”,微信開發團隊的郵箱裡,每天都躺著無數條需求。而微信每增加一個功能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排期,還要經過層層審核。
甚至馬化騰的一項產品需求,都有可能被無限期擱置。
2018年4月18日,馬化騰點贊QQ團隊發布的“騰訊文檔”
在一次微信年會上,騰訊前CTO張志東曾對微信團隊提出一個“批評”:微信的總監們更喜歡長時間的憋大招,渴望打造出令業界驚嘆的特性,而對於那些短週期、技術含量不高的痛點,反而不會放在高優先級,在版本排期時容易被其它各種任務所延誤。
例如,微信越來越臃腫,在一些用戶的手機裡,內存甚至高達10G,但微信消息的導入導出能力,還不如20年前張小龍開發的Foxmail。微信上線八年,至今未能推出一個雲端同步備份的功能或工具。
“能不能給個接口我們幫忙做了”,一位PCG開發人員說。
當流量成為微信的核心價值,微信也被流量裹挾了。
目前微信除了消息、語音、視頻等即時通信功能,還有紅包、理財、生活繳費、城市服務等與支付相關的入口,直接連接騰訊遊戲、金融、QQ等多項業務,微信九宮格中,還有大量第三方服務。
騰訊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中,新成立PCG、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兩大事業群,分別負責內容生態和To B業務。雖然微信事業群WXG並無變動,但在騰訊戰略級業務上,微信承擔了重要使命。
根據雷曉宇頻道的一篇報導,馬化騰將To B業務重任交給CSIG總裁湯道生時,曾給他一個錦囊:為他提供各種資源,包括找張小龍爭取微信入口。
“Pony對於微信入口一向謹慎。有時候其他業務去爭取,小龍還沒說話,Pony已經跳出來說不行的。”湯道生說。
湯道生將爭取微信入口形容為“抱大腿”,而微信也曾對騰訊微視開放限時推廣入口。2018年9月,微信在朋友圈相機圖示按鈕下增加了“用微視拍攝”的選項,點擊即可跳轉至微視拍攝界面或到App Store下載微視。不過,微視並未藉此成功復活。
億級日活流量的微信入口曾造就多個垂直領域的獨角獸。例如,滴滴出行當年之所以能PK掉包括Uber在內的對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接受騰訊的投資,借助微信的社交力量快速獲取大量用戶。而拼多多和社區拼團模式在微信上的崛起,更成為阿里、京東之外社交電商成功的註腳。
出行和電商,對騰訊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賽道。據媒體報導,騰訊跟滴滴談B輪投資時,阿里出身的程維一直猶豫不決。馬化騰價也加了,投票權也不要了,程維還不鬆口,於是馬化騰拿出手機打開微信說:“這幾個位置都可以給滴滴當入口,如果張小龍不反對的話。”
過往多年,昂貴的微信入口成為騰訊投資業務、打造開放生態的重要籌碼,也成為京東、滴滴、58同城、唯品會等“盟友”的新故事。
而目前,騰訊旗下的視頻、音樂、文學和動漫及微信衍生出來的微信讀書、企業微信、微信電話本等等,都未拿到微信的一級或二級入口。
隨著微信的平台化,與微信合作的部門越來越多。從呈現方式來看,微信將騰訊產品本身和嫁接在平台上的其他產品做了區隔,後者歸為“第三方服務”入口。但在對內、對外重要業務的優先級上,微信卻堅持一視同仁。
據全天候科技了解,2013年,騰訊曾因投資搜狗而停掉了QQ輸入法,搜搜和QQ輸入法併入搜狗,微信也一直未在微信對話框中置入QQ輸入法。而在搜狗與騰訊的合作中,一直有搜狗抓取微信生態內容的條款。不料,搜狗輸入法很快觸抵天花板,業務重心開始向AI轉移,而後QQ輸入法又被重啟。
“騰訊的問題不是投行化,而是因為做投資,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很多業務不能只做內部的賽馬,對外也不能只依靠流量這一種打法。”一位騰訊系企業創始人指出,“大公司的溝通成本是很高的,為了讓這種溝通有序,必然會有流程化的東西,但是微信需要更合理地去區分優先級。”
當騰訊內外都因微信上的一個小格子而爭得不可開交,微信已成為一個六親不認的“兄弟”。
在微信的“陰影”下
“其實,騰訊員工被挖,微信(被挖的)還不是最厲害的。”騰訊第18號員工、富途控股創始人李華指了指樓上說,“做遊戲的,你把策劃、一個項目組挖走,才是真正能給你帶來現金流的。挖一個平台的(員工)有什麼用?”騰訊遊戲部門與富途證券的辦公區,都在深圳南山區的科興科學園。
“微信的靈魂是張小龍。”李華告訴全天候科技,“上不上這個功能、搖一搖為什麼要做成那個樣子,是有N多稿子讓他選的,最後拍板的一定是張小龍。這就是騰訊的文化。選的這個人,對他的能力、經驗判斷是有考驗的,A和B可能差不多,但最終呈現的結果差異非常大。”
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張小龍帶領的廣研團隊從騰訊內部賽馬中脫穎而出,成為微信乃至騰訊的精神符號,自此在移動互聯網孤獨求敗。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張小龍也成功讓自己成為微信朋友圈裡一個刷屏的存在。
位於廣州TIT創意園的微信總部B3號樓,張小龍就在這里辦公
微信成立8年,在騰訊4萬多員工中,依然保持著2000多人的規模。張小龍稱,對一個優秀團隊來說,人員少比多好。微信一直保持小團隊的心態,避免陷入官僚化和流程化里面。“我們曾經禁止寫PPT,認為那是形式化的體現。這有些武斷,但目標是效率的最大化。我們還將繼續限制招聘的人員數目,只招聘最優秀的人員加入團隊。”
微信設有技術委員會和麵試委員會,成員包括張小龍在內的50多位技術、產品管理層。無論社會招聘還是內部“活水”,加入微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採訪中,仍有不少騰訊員工認為,微信是目前最能體現騰訊賴以成功的產品文化的組織。
2015年,為鼓勵產品創新,騰訊設立“名品堂”,每年一次的名品堂評選被認為是公司內部的最高榮譽。除了2017年,微信事業群每年都有產品入選名品堂,分別是2015年的微信公眾平台、2016年的微信支付和2018年的微信小程序。
在一位騰訊技術線員工看來,“微信並非像傳說的眼睛長在頭頂上那樣傲慢,消息都不回的那種”。這位員工曾因一個微信使用上的產品類型問題向微信團隊反饋,“當天,週五晚上就及時得到了回复”。
“微信團隊在產品上的很多想法,已經被行業奉為圭臬。同時,微信對用戶體驗的理解很深,例如微信通過紅包這樣的小切口,在春節的時間點引爆,一下盤活了微信支付這個大戰略,不僅獲得了商業成功,還為用戶提供了極大方便。”字節跳動的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希望團隊也能有這樣敏銳的洞察能力。”
然而,微信的光芒越閃耀,這種以微信為“權力”核心的產品文化便越牢固。創新會打破現有的資源分配、產品重心,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微信無疑是最受青睞的那一個。騰訊麾下,微信獨美。
“以前人家做互聯網產品,會問騰訊介入了怎麼辦?現在騰訊自己做產品,就有人會問,如果張小龍介入了怎麼辦?”邢默說。
QQ團隊開發的多人協作在線文檔產品——騰訊文檔,被馬化騰認為是一款八年前應該做出的產品。
馬化騰透露的信息十分明確,當時就希望廣研團隊研發騰訊文檔,但“廣研做出微信後就放下了”,直到八年後,QQ團隊意外地提交了這份答卷,甚至還做了微信的小程序版本,打通了QQ、微信和PC等多個平台的編輯和分享能力。
騰訊文檔的推出,比今日頭條投資的石墨文檔晚了四年多。2018年4月12日,今日頭條領投石墨文檔近億元B輪融資,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另一個例子是,在微信支付出海業務上,騰訊內部有兩支團隊:中國用戶出境游由微信團隊負責,微信支付本地錢包則由騰訊金融科技(FIT)團隊負責。
主攻出境游,是微信在出海業務上的優先級選擇。微信的資源和人力有限,而金融本地化面臨大量資金、牌照、海外監管和社交關係鏈打通的難題,投入產出比不高。受限於社交圈層的挑戰,FIT團隊負責的微信支付本地錢包目前也僅僅以粵港灣大灣區為試驗田。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支付和微信紅包的設計開發者吳毅曾擔任財付通產品總監,2014年,微信紅包一戰成名後,隨著微信事業群成立,微信支付一併獨立,吳毅劃歸張小龍麾下。
自此,騰訊的金融支付相關業務便分成兩個割裂的部分:微信事業群下的微信支付,以及微信支付的底層財付通所在的FIT(目前隸屬於劉熾平主管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兩年後,吳毅轉赴其在財付通的前同事肖文傑創辦的分期樂,擔任總裁。
1月15日,三款App同時被微信“封殺”,羅永浩在聊天寶發布會上展示其下載頁面
2010年的“3Q大戰”被認為是騰訊走向開放的分水嶺,次年,微信誕生,搶占了社交戰場的核心位置。一邊是多年來沉澱的超10億用戶的關係鏈,另一邊是基於開放戰略形成的繁榮商業生態,最終形成了“螞蟻難以撼動大象”的局面——不管你在其他什麼社交軟件上聊,最後一步都是互加微信。
2019年初,社交的戰役再度打響。1月15日,王欣等人喊出“天下苦微信久矣”,多閃、聊天寶、馬桶MT三款社交App同時發布。本以為會是一場多頭廝殺,沒想到微信最後來了個triple kill(三殺)。
1月26日,微信發佈公告,明確禁止外部鏈接的測試、誘導行為,點名違規的App包括今日頭條、網易云音樂,騰訊系的京東、滴滴出行也在列。春晚期間最頻繁出現的讚助商——百度紅包和抖音均被微信屏蔽在外。
“微信直接將抖音的鏈接封禁,還禁止了新用戶通過微信賬號登陸。”字節跳動有關負責人對全天候科技表示,當年移動運營商與微信存在競爭關係,但從來沒有出現過運營商不允許使用手機號註冊微信的情況。
關於微信是不是“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爭議,引發了微信被“公地化”的討論。但在商業邏輯層面,所謂“封殺”在互聯網巨頭間並不罕見,淘寶、天貓等和微信之間,早就彼此間關上了大門,而頭條自身也在封禁微博、微信等第三方。
“微信並非基礎設施。”李華舉例說:“就像兩個好朋友,每天早上甲都會給乙帶一個蘋果,有一天突然不帶了,乙就說’不行,你不再關心我了,對我不好了’,這個邏輯不成立。”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的體量幾乎已經堵住了所有社交領域創業者的成功通道。
早年,微信概念提出時,騰訊內部有三個團隊PK,包括張小龍的廣研團隊,和當時騰訊無線事業部的手機QQ團隊和Q信團隊。張小龍得到了當時騰訊CTO張志東的支持。據悉,張志東不僅幫張小龍爭取QQ關係鍊和QQ彈窗廣告等資源,還和他徹夜一起商量微信產品的缺陷和修改建議。
事實證明,微信能夠戰勝當時的對手Kik、米聊并快速崛起,原因之一在於,除手機通訊錄外,微信通過QQ所導入的用戶數量與精確度要遠超其他產品。騰訊的社交基因如此,而其他社交App卻要經過艱難的原始積累,這是競爭者的宿命。
除社交外,隨著幾期改版,微信全面掌控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意圖已愈發明顯。
2017年5月17日,在微信6.5.8版本中,微信開放了“搜一搜”、“看一看”兩個新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搜一搜”快速查找微信中的內容或服務,“看一看”則提供了用戶感興趣的熱點資訊。
該版本發布前,微信事業群下成立搜索應用部,負責微信的搜索業務、閱讀推薦業務、AI技術研究及落地、微信數據平台建設和數據能力的應用。從2019微信公開課上透露的信息看,微信計劃在今年進一步開放搜索功能。
在PC時代,搜索曾是超級入口;在移動端,微信開始挑戰百度、頭條等信息流,進而成為“看門人”。
微信何以優雅?
“遊戲是你們的,但規則老子來定。”電影《動物世界》中李易峰的一段台詞,在1月25日微信年會上張小龍的演講中被引用。
在這場內部講話中,張小龍說到:“關於’打仗’這個詞,我挺有感觸的,因為其實工作就是一場戰爭。我前幾年寫過一句話,我喜歡的不是產品,是戰爭。一個團隊必須要有敵人,才有打仗的感覺。我覺得一個人必須要打很多仗,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隨後,這段來自微信事業群官微的內容被刪除,卻被李易峰的粉絲在新浪微博中奔走相告。
微信確實制定了遊戲規則。小到微信公眾號文章修改字數,大到微信的功能和入口,微信是唯一的規則制定者。
有小遊戲的開發者對全天候科技表示:“小程序的規則變化太快,往往在以往規則下做出來的產品下次就不能通過審核了,前期的投入瞬間就打了水漂。單一的小程序很難起來,可是誰也不知道哪個牛逼,需要經過市場的淘汰和提煉。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還是那些頭部的電商、遊戲廠商躍居前列了。(小程序)同樣變成了大佬的地盤。”
微信以克制和優雅的產品文化著稱,某種程度上,對於規則的嚴格限制維持了它的優雅。就像2015年微信要上線廣告時,張小龍曾持反對意見,並全力將廣告整合到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流部分,以有限的方式保護用戶體驗。
2017年初,微信和星巴克聯合發布社交禮品卡,被認為是微信商業化的很大轉變。由於部分產品經理最初不願為一個企業品牌創造一個突出的功能,當時,與星巴克的合作花費了9個月時間才達成。
2018年,微信發力智慧零售,成為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的關鍵一環,開始為騰訊社交廣告和雲計算等業務搭建平台,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服務。
張小龍說:“微信團隊從成立到現在,從來沒有瞄準KPI去奮鬥過。”但一個重要信號是,在遊戲增長遇阻的情況下,騰訊整體正越來越多地依賴微信變現。
騰訊在2018年Q3財報中披露:受微信朋友圈及小程序增長推動,三季度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大增61%至111.57億元。
社交廣告的增長,與微信的“放權”和小程序的快速增長息息相關。在一次內部交流中,微信團隊介紹,最近幾個季度,騰訊收入的增長很多來自於微信。例如,移動遊戲市場增長迅速,微信是重要的來源;2018年三季度社交廣告有60%-70%的增長來自微信,例如公眾號和小程序廣告的接入。
小程序團隊還關心開發者能夠賺多少錢。2019微信公開課上,微信方面表示,2019年小程序將在三方面發力商業化變現:小程序激勵視頻,插屏廣告,個人小程序變現。
當然,微信的盈利不是孤立事件。隨著業務協作的深入,微信生態下生長起來的其他業務也在為微信帶來現金流。
例如,微信游戲方面,騰訊遊戲團隊與微信按照比例對賬分成。IEG的精品遊戲、應用寶的聯運遊戲,在微信登陸體系上有過路費;而不管從哪裡下載《王者榮耀》,只要用微信登錄,買皮膚的錢就有一部分歸到微信。
儘管商業化與用戶體驗並不全然對立,在知乎上,仍有創業者指出:微信已經逐漸失去那種讓人驚豔的俏麗,正在變成一個中規中矩的大公司移動產品,放棄了自己的巨大社交夢想,重回循規蹈矩的路線,跟合作夥伴與公司夥伴把酒言歡。
數據來源:騰訊財報、見智整理
1月9日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強調,“微信沒有競爭者”,“微信也沒有焦慮”。但不難看出,微信7.0的許多變化是為了回應競爭壓力而做出的。
總結起來,微信7.0有這樣幾點變化:它打通了好友關係和資訊的通道,提供更精準的信息推薦;同時,它進一步強化微信的支付屬性,挖掘潛在的微信支付用戶;另外,它還借助春節的流量,強勢植入了短視頻。
在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看來,“看一看”和“視頻動態”,就是對於信息流和短視頻的回應。只是,為了讓微信繼續保持原有的風格、留住老用戶,這種植入不能太明顯、太突兀。
“好看”取代“點贊”,是基於社交基礎的信息流,不過,帶有主觀性的“看一看”容易演變成為一種目的性的推薦和流量攫取。
而從目前情況來看,“視頻動態”也未能如願引爆朋友圈。有用戶表示:“使用視頻動態的人很少,通訊錄1000個以上好友,沒幾個使用的。微信群好像是視頻動態集中展現的一個地方,有些同事搞不清楚狀態,發了一些小視頻,結果是自己家裡的人和事,結果因為在群裡展現,異常尷尬。”
失落的國際化
微信曾被視為騰訊能夠走出國門成功國際化的產品,被賦予眾望。騰訊內部人士稱,2012年,騰訊曾為微信國際化批了20億預算,不過“進程仍是慢了”。
根據SimilarWeb發布的“2018年各國最受歡迎即時通信工具”的統計,全球範圍內,即時通信工具由WhatsApp Messenger和Facebook Messenger兩打巨頭佔據主導地位,二者在168個國家中排名第一,佔所有國家的89%;微信在中國排名第一;Line則在三個國家和地區佔據第一。
微信國際化失敗的原因眾多,例如國際化當時是由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主導,而不是微信;另外,微信在2011年才出現,2012年開始佈局海外市場時,已錯失最佳的時機。
當很多國家還沒有社交軟件時,2009年出現的WhatsApp成功獲取了第一批種子用戶;而NHN日本子公司推出的Line雖然比微信時間還晚,但是早早佈局了東南亞市場,將當時還是一片空白的東南亞社交軟件市場納入囊中。
“微信誕生的前幾年,國際化不是業務的優先級,微信也沒有投入過多精力放在每一個國際市場的本地化上。”上述人士稱,移動社交應用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社交關係鏈,需要與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企業談判並建立合作,成本極高。
細數過去幾年中國互聯網公司出海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工具或產品層面,在內容和社交屬性的產品上卻少有建樹,也未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這樣的“通殺級”產品橫掃全球。
時間倒回7年前,今日頭條剛成立不久,當時今日頭條創始人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卻是微信的全球化。他表示高度認同微信的全球化產品能力,甚至自己使用的就是英文版的微信。2018年開始,他在多個公開演講的場合強調全球化戰略,並加快國際收購。
被微信擱淺的國際化,會是競爭者的機會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邢默、張弛、程然為化名)作者| 舒虹 編輯| 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