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整治加碼網貸存量規模將萎縮
目前,P2P網貸行業的整改步伐仍在繼續。近期,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布了“175號文”和“1號文”兩個重磅文件。同時,上海、北京等地發佈公告對P2P網貸機構進行核查。
“從目前的監管思路來看,監管機構正綜合通過存量清理、轉型引導、切斷風險傳染鏈條等方式,逐步化解P2P行業潛在風險,為備案的推進掃清障礙。”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平台影響上看,對嚴格合規的大平台是利好,除此之外的各類平台,或將加速退出市場,一個客觀的結果就是, P2P網貸業務的存量規模與市場影響會不斷萎縮。
網貸之家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下降至1009家,相比去年12月底減少了16家。據不完全統計,1月份停業及問題平台數量為16家。
數據顯示,1月份沒有新上線平台,根據統計結果顯示,這已經是P2P網貸行業連續第6個月沒有新平台上線。截至2019年1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台達到5433家,P2P網貸行業累計平台數量達到6442家(含停業及問題平台)。
據了解,近期,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下發了《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簡稱“175號文”),提出了將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外,其餘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關於進一步做實P2P網絡借貸合規檢查及後續工作的通知》(下稱“1號文”)指出,完成行政核查的P2P平台,需逐步完成實時數據接入。對於那些不配合P2P平台,將逐步予以清退。
同時,地方監管仍加碼,繼去年12月深圳和杭州提出控制規模的要求後,1月18日,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文表示,目前上海各區正在深入開展對120餘家P2P網貸機構的現場核查工作。各網貸機構應嚴格落實國家有關部門關於壓降存量業務規模、出借人數量、借款人數量的“三降”要求。對合規整改難度較大、規模相對較小及其他風險問題相對突出的網貸機構,應妥善製定良性退出方案、及時退出市場;北京市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日前公告,要求在P2P網貸機構行政核查期間各方積極配合,不得以行政核查為藉口拒絕履行自身義務;1月31日,廣東要求各網貸機構2月25日前須完成出借人風險提示。
薛洪言認為,就現階段而言,網貸行業處於快速分化期,尤其是175號文出台之後,大量的平台因合規性較差面臨集中退出問題,容易引發新的不確定性,從防風險的角度,需要斬斷兩個風險傳染鏈條:一是行業內部基於恐慌情緒的流動性風險傳染鏈條,需要正確引導出借人預期,做好平台分類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化,避免差平台的退出對好平台帶來負面影響;二是從網貸行業向傳統金融體系的風險傳導,強化傳統金融機構與網貸平台在融資、擔保增信等方面合作管理。整體上看,網貸行業的首要任務是化解存量風險,盡快推動備案落地,促使行業發展回歸到常態經營軌道上來,在現有的監管要求下,對網貸平台進一步加碼的空間不大。
P2P網貸行業2019年1月月報
一、網貸成交與貸款餘額
2019年1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037.07億元,環比下降2.18%,同比下降50.19%。
1月成交量繼續呈現小幅下降趨勢,但下降速度有所放緩。成交量持續下降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因為臨近春節,資金相對緊張;二是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杭州等地區要求平台在互金整治期間壓縮規模,同時部分地區也在主動清退合規難度較高的平台;三是受《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175號文”)的出台影響。
截至2019年1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成交量為8.13萬億元。
2019年1月中國網貸景氣指數為85.91,繼續呈現下行走勢,主要是因為當前備案仍未完成,政策不確定性較大,出借人對行業信心不足,再加上部分地區要求平台“三降”,綜合影響行業整體活躍度下降。
從各省市P2P網貸的成交情況來看,進入統計的30個省市中,1月有12個省市的P2P網貸成交量環比上升。成交量排名全國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廣東,1月的成交量分別為357.17億元、275.24億元和220.84億元。本月上海下降幅度最大,達到6.91%;廣東下降幅度也達到3.81%;北京的成交量本月有小幅回升;浙江本月環比下降幅度為2.8%。
1月有18個地區的成交量出現了環比下降,其中天津、河南、湖南等9個地區下降幅度超過20%。
如下圖所示,截至2019年1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合計待還本金總量7645.81億元,環比下降3.09%。本月行業待還本金延續下降走勢。待還本金的持續下降一是因為平台主動壓縮規模;二是因為部分合規難度較大平台的主動或被動清退。
從各省市分佈看,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待還本金分別為3272.06億元、2356.42億元、1109.83億元,三地佔全國P2P網貸行業貸款餘額的比例達到了88.13%,三個地區的待還本金環比上月均小幅下降,其中廣東環比下降幅度最大,為4.62%。浙江1月底的待還本金排名全國第四位,待還本金為515.21億元。
二、網貸平台數量與人氣
截至2019年1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下降至1009家,相比12月底減少了16家。據不完全統計,1月停業及問題平台數量為16家。(注:根據“175號文”對於3個月未發新標為“殭屍平台”的定義,我們將3個月作為暫停發標標籤的判斷週期,具體判斷依據如下表2所示。由於標籤認定時間為平台最後發標時間,因此會導致平台數量的歷史數據出現回溯調整。)
1月沒有新上線平台,根據統計結果顯示,這已經是P2P網貸行業連續第6個月沒有新平台上線。截至2019年1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台達到5433家,P2P網貸行業累計平台數量達到6442家(含停業及問題平台)。
1月正常運營平台數量居於全國前列的地區仍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四個省市,分別為232家、208家、114家、77家,四個地區累計正常運營平台數量為631家,佔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的比例為62.54%,四個地區的平台數量繼續下降,目前全國正常平台數量超過百家的僅剩廣東、北京和上海三地。吉林、重慶、天津、雲南等10個地區的正常運營平台數量不足10家。
如下表3所示,截至2019年1月底,問題平台歷史累計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216.2萬人(不考慮去重情況),涉及貸款餘額約為1772.1億元,佔歷史累計成交量的比例約為2.20%。
1月P2P網貸行業停業及問題平台數量為16家,停業及問題平台數量出現明顯的下滑,主要原因在於惡性退出平台數量大幅度下降,平台清退也在有序進行中。從停業及問題平台的業務類型占比分佈可以看出,關閉佔比最高達到43.75%,共計7家,這類平台為網站打不開且沒有平台暫停業務的相關輿情消息。此外,可以發現1月延期兌付類型的平台只有3家,相比之前有所下降。
1月P2P網貸行業的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分別為232.93萬人、264.63萬人,其中活躍投資人數環比下降0.95%,活躍借款人數環比下降1.24%。本月P2P網貸行業的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繼續延續小幅度下滑的走勢。人氣出現回落主要因為多地監管提出“三降”要求,其中就有控制投資人數、借款人數增長的要求,平台為了滿足監管要求、進行合規發展,控制業務規模增長,導致人氣有所下降。
三、網貸綜合收益率與平均借款期限
2019年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10.12%,環比下降3個基點(1個基點=0.01%),同比上升54個基點。本月行業綜合收益率相比上月僅僅微降3個基點,主要由於規模較大的頭部平台在“三降”的背景下,對於資金的需求有所下降,多數平台的綜合收益率較為穩定所致。
主流綜合收益率區間仍分佈在8%-12%,平台佔比為71.76%,較上月下降2.05個百分點;其次為綜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台,佔比為17.16%;8 %以下低息平台佔比為10.39%,環比上月上升2.02個百分點。
1月份進入統計的全國30個省市中,甘肅、新疆、安徽等9個省份綜合收益率低於全國水平(10.12%),甘肅綜合收益率最低,為6.28%。上海本月綜合收益率高於全國水平,為10.51%,環比上升12個基點;北京本月綜合收益率也高於全國水平,為10.41%,環比下降4個基點;廣東本月綜合收益率為9.8%,環比下降25個基點。綜合收益率最高的三省市分別是雲南、廣西和山西,分別為13.2%、13.07%和12.3%。
從1月各省市網貸綜合收益率變動情況來看,30個省市中,共有17個省市的綜合收益率環比出現下降,下降幅度較大的三省是海南、湖南和天津。而綜合收益率上升的13個省市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內蒙古、福建和甘肅。
1月網貸行業平均借款期限為15.50個月,環比拉長0.25個月,同比拉長了4.88個月。本月行業平均借款期限持續走高,達到新的峰點。
從P2P網貸平台平均借款期限的分佈上看,56.47%的平台平均借款期限在半年以內。其中1-3個月區間的平台佔比為17.15%,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3-6個月區間的平台佔比為37.75%,環比上升0.65個百分點;12個月及以上的平台佔比為10.98%,環比下降0.63個百分點。
1月進入統計的全國30個省市中,僅上海和北京的平均借款期限長於行業平均水平(15.50個月),分別為21.1、20.06個月。借款期限較短的三省市是內蒙古、青海和湖南,分別為3、2.98和2.74個月。
P2P投資者僥倖止損“被蛇咬”心態或長存
“前兩年我在這家網貸公司投的錢比較多,收益還算可觀,要不是去年在北京工作的兒媳婦看形勢不好讓我把錢撤出來,估計我現在也是連本帶利全折騰進去了。”春節返鄉期間,一位在長春生活的董女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
事實上,雖然董女士已將大部分投資資金贖回,但她仍抱著僥倖的心態留了5萬元在裡面。用董女士的話說,“如果賺了自然是比較好的,就算虧了,也是之前賺的,傷不了元氣。”
據了解,董女士選擇的這家網貸公司在長春比較有名氣和口碑。前兩年經濟環境較好的時候,該平台給出的利率最高可達11個百分點,不好的時候利率也有9個百分點。而讓董女士最終選擇這家網貸公司,是因為同一個住宅樓裡的老鄰居在這家公司上班且已經投進去很多錢了。
“就我了解到的信息,這位鄰居自己就在這家公司裡投了幾十萬元,還把她母親的養老錢30餘萬元也投了進來。”董女士說,“雖然之前確實賺了點錢,但受這波P2P倒閉潮影響,現在這家公司也瀕臨倒閉的邊緣,包括我在內的幾千名投資者都在想辦法把本金要回來。”
據她介紹,現在參與維權的這些投資者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主張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但這種方式有可能面臨的是本金徹底要不回來的風險;另一類主張通過私下解決,之前該公司老闆承諾本金一定奉還,而且現在每個人的銀行賬戶月月都有現金進賬,雖然只有幾百塊錢,但總歸是個希望;還有一類就是純粹觀望的人群,這部分投資人的投資本金基本比較少。
當記者問到,未來有何投資計劃時,董女士告訴記者,她的投資計劃到今年9月份到期,到時候視具體情況再定。不過可以明確的是,不管這5萬元最終能不能退回,未來都不再參與P2P行業的投資。
聽其話的意思,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感覺。
P2P行業號稱“年薪百萬”如今日子難過
昨日,一位在上海的P2P資深從業者李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入行五年多時間裡親眼見證了P2P行業的火爆,不過目前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並且競爭極其激烈導致業務越發難做。
“公司提供的產品主要以消費貸為主,額度為2萬元-20萬元之間,月息在1.5%-2%,服務費為2%-3%,且因客戶徵信情況而異。”李經理表示,由於公司體量規模較大,在徵信和放貸過程中會使用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但違約事件也時有發生。另外,資金來源多為各路理財寶,但從2016年開始,公司業務步入下坡路,2018年經歷嚴酷寒冬。
另外一位在上海的P2P資深從業人員章經理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8年公司和個人業務呈現“斷崖式”發展,以前50個人的公司月平均放貸達到3000萬元,資金來源多為市場閒置資金,居間服務費為2%-4%,放貸利息在1.5%左右,放貸方式完全靠線下,運氣好時年收入達百萬元不是夢,但目前公司遭遇多個需處置的違約個案,受國內法律程序流程較為遲緩,業務受到很大影響,公司也流失了大量工作人員。
“七年時間,P2P在中國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輪迴。”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朱振鑫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8年僅7月份就有165多家跑路,日均5家以上,半年多時間出現700多家公司停業或出問題,維權事件頻發。
朱振鑫指出,中國式P2P是監管真空的產物,在很長時間監管機構缺位,直到2015年才正式納入銀監會監管體系。而其他國家監管相對成熟,比如美國的P2P監管就非常嚴格。由於美國P2P借貸行業具有明顯的證券化屬性,投資者認購的是貸款憑證,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予以監管,而SEC一方面設定了很高的准入門檻,屏蔽掉了很多騙子,另一方面實施嚴格的行為監管,甚至要求每天都向SEC提交報告。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芹芹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式P2P大多強調金融屬性,多為小貸平台,科技含量不高,有的甚至充當了網絡銀行的角色,沒有做到點對點,而是出借人借款給平台,平台再藉給借款人,不是直接融資,是間接融資。相反,國外P2P平台多強調互聯網背景,多為高科技公司。
朱振鑫還指出,中國式P2P多為線上和線下結合模式,線上籌集資金,線下客戶、審核和風控等,不少平台通過設立線下實體店增強獲客能力;而國外P2P採用線上操作一體化操作,基本上所有的流程都在線上完成。
值得關注的是,楊芹芹表示,中國式P2P通常被打上了剛性兌付的烙印,通過增信和擔保提供本息保障。剛性兌付是中國金融體系一切風險的來源,同樣也是P2P風險的來源;而國外P2P平台作為信息中介不提供本息保障,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平台不承擔借貸違約風險。
投資者身邊的風險提示:被P2P“雷聲”困擾的春節
2月12日是春節上班後的第二天,也是張女士答應債主們一個月內賣房還債開始計時的第二天。
居住在西北某三線城市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就在除夕前夜,她的丈夫向她坦白,“我投的P2P平台負責人跑路了,30萬元沒有了。”張女士了解情況後還得知,丈夫除了拿自己僅有的10萬元積蓄投資了P2P外,還瞞著自己向朋友借了20萬元。
於是整個春節期間,張女士和她丈夫,都是在與債主的斡旋中度過的。好在家中還有套為兒子結婚所準備的房子,債主們這才暫停了糾纏。春節假期過完,大家都開始上班了,然而張女士的第一件事卻是要把自己多年辛辛苦苦攢下錢買的房子賣掉……
事實上,張女士的春節故事僅是P2P爆雷系列的漣漪。
日前,網貸之家發布《P2P網貸行業2019年1月月報》顯示,截至2019年1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平台數量達到6442家,停業及問題平台達到5433家,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216.2萬人(不考慮去重情況),涉及貸款餘額約為1772.1億元。目前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下降至1009家,其中1月份就有16家P2P平台爆雷。
但是至今仍有不少理財者被其高昂的收益所吸引。而其投資理由是——“別人比我投得多都沒事,我怕什麼!”
記者的一位朋友說,一位年近八旬的李大爺拿著退休金用來投資P2P,寫著年利率為12.8%的理財,實際收益年利率可達14%,春節假日李大爺的賬戶裡就多出了300元,李大爺對此很滿意。當他的女兒告訴他,P2P平台收益高的同時還具有高風險,勸阻他不要繼續投資時,李大爺卻說,“隔壁王大爺投的比我多多了,也沒事,我為啥不投?”
在春節期間,記者對西北三線城市的調查發現,在40歲以上人群中,僅有少數人未參與過P2P投資。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以及“先行者”的示範效應層層傳遞,P2P投資已經演變成三線城市的主流理財方式。儘管近幾年P2P爆雷的數量多,波及面廣,但存續的P2P平台,對於缺乏投資渠道的三線城市居民來說,依然有強大的吸引力。
分析人士認為,可以預期P2P平台不會消失,未來也可能會在嚴格監管下,繼續發展。那麼對投資人來說,面對理財產品,特別是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多問多研究是必修課。畢竟賺錢不易,賠錢可能僅需一紙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