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因對手而變:雷軍如此煩躁懟對手為哪般?
近日,紅米品牌獨立始終是業內關注的焦點。雖然業內對於此次紅米品牌獨立褒貶不一,但從小米董事長雷軍在紅米品牌正式獨立,Redmi Note 7發布會及會後接受媒體採訪的系列言論中稱自己很是鬱悶,並直接開懟華為(包括榮耀)。
按理說,紅米此前在市場中的表現相當不錯,尤其是在海外市場,此次品牌獨立又發布了自己滿意的新品Redmi Note 7,高興還來不及。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看來事情遠非紅米品牌獨立這般簡單。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讓雷軍如此鬱悶,甚至鬱悶到大庭廣眾之下,以近乎失態的方式直接點名懟友商?
智能手機:品牌拆分的無奈分後的苦惱
這裡我們不妨先看看截至到去年11月份,賽諾發布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統計及排名。從這個出貨量的排名不難看出,無論是華為還是旗下的榮耀,出貨量均大幅超越小米,其中華為超過小米1900萬部;榮耀超過小米1740萬部,即便是在如此差距的情況下,華為和榮耀依然分別保持了35%和6%的同比增長,相比之下,小米則是同比大幅下滑12%,這意味著,小米在未來與前者之間的差距只能是越來越大。實際上,從出貨量的爭奪上,小米已經是完敗,如果未來不出大的意外,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將沒有任何機會追平,甚至是赶超華為和榮耀。
雷軍對此心知肚明,這從其在小米集團年會上,不僅沒有重新提及其去年年初制定的未來10個季度重返中國智能手機第一,甚至將5G到來之前的2-3年的期內目標降低為只要站穩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理應包括中國市場)第一陣營的位置就是勝利可見一斑。
不要小看雷軍這番言論,其實它的背後預示著雷軍已經承認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首創的小米互聯網手機模式被徹底終結,並被新的以榮耀為惟一代表的互聯網手機模式所取代。而從雷軍將紅米品牌獨立看,其未來已經放棄了未來在出貨量上與華為和榮耀的競爭,轉而希望在營收和利潤上,利用他自己所言的用解套的小米來競爭,而這又很可能是雷軍最不願意看到和麵對的競爭方式。
原因很簡單,此前一直精於主打性價比(低價)戰略的小米都已經敗給了華為和榮耀,此時進入華為和榮耀最為擅長的,以創新帶動品牌溢價的中高端市場,小米無論從技術還是營銷的角度將更難找到與之競爭的資源和優勢。原因何在?
先不說華為和榮耀具備包括蘋果、三星在內的全球三大手機廠商獨有的底層芯片(包括AI芯片)的優勢,僅從去年它們系列以Turbo為前綴的技術的發布和採用,無論從技術和還是營銷的角度均作了很好的背書。相比之下,雖然去年發布了近15款手機(包括紅米和小米),但由於其在中國市場一直表現疲軟,基本是靠海外市場(主要是印度市場)支撐增長,而印度市場又主要由紅米支撐,非但沒有彰顯出小米可能存在的某些創新帶來的品牌溢價價值,反而強化了業內和市場對於小米品牌低端(很難存在品牌溢價)的認知。
所以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雷軍讓紅米品牌獨立,看似很好地將紅米與小米做了很好的區隔,按照雷軍的話說是讓小米解套,但這也僅僅是品牌名稱上的區隔,就像我們前面所述,雷軍面臨的是業內和市場對於整個小米品牌低端的認知,也就是說,紅米品牌的獨立,並不會理所當然地讓小米品牌的溢價顯現,即便是表面上價格處在中高端價位,故最好的情況還是以所謂的性價比(其實就是與友商相比,同價位段的最低值)來參與市場競爭。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紅米品牌獨立的戰略價值有可能打大折扣,長此以往,之前與紅米混雜在一起的小米與自家紅米相比尚存的品牌溢價也有可能被稀釋。
到此業內會質疑,既然如此,雷軍為何還要讓紅米品牌獨立呢?
這裡我們不妨看下去年第三季度極光大數據統計的國內手機主流手機廠商的手機價位段分佈,其中小米在0-999元所佔比重為32.1%;1000-1999元所佔比重為37.9%; 2000-2999元所佔比重為26.1%;3000-4000元所佔比重為3.9%。
為了詳細描述小米手機各價位段的出貨量,我們按照上述比重結合IDC發布的去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統計及小米同季的財報來看看小米手機的實際表現。
按照IDC的統計,小米去年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為1400萬部,結合上述極光大數據的統計,我們計算出其在各價位段的出貨量,1000元以下450萬部; 1000-1999元為530萬部左右;2000元以上為420萬(含2000-2999元和3000—4000元兩個價位段)。
再看小米第三季度與手機相關幾個關鍵業績數字,其手機全球營收350億元人民幣,其中海外市場佔比43.9%,由此我們推算出,其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營收為196.35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小米還透露其當季2000元以上手機佔據了營收的1/3以上。那麼我們結合前面小米在中國市場2000元以上價位段手機的總出貨量為420萬部計算,得出小米手機的ASP僅為1543元左右,本身這些手機均在2000元以上價位段,為何用營收來計算反而出現ASP低於實際價位段的現象?而且出現接近1/3的偏差?
也許在此有人質疑,小米2000元以上手機佔據營收的1/3是全球的,中國市場佔的比例很能會高。所以我們首先以2000元以上價位段的2000元為標準,從營收的角度計算出,如果是這樣,小米2000元以上價位段的出貨比重至少要占到40%,這要比此前極光大數據統計的所佔30%左右要高出10%。顯然這些絕對不能屬於誤差的範圍。
為了保證客觀,甚至有利於小米一方,我們大膽假設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2000元以上價位段佔了自身全部出貨量50%(幾乎是不能的),由此推算出此時的ASP為2300元(終於超過了合理的2000元最低標準)。
到此我們得出了兩個比較確定的結論,一種是按照下限的2000元手機佔據營收1/3的標準,所謂名義上的2000元以上價位段,但在實際銷售的過程中,為了保證銷量,其肯定有部分手機是以低於各自價位段(2000-2999元和3000-4000元)的價格在銷售,從而造成小米手機整個價位段的下壓;按照上限的2000元以上手機的營收佔據一半的標準,小米手機的ASP也僅為2300元(不要忘記這其中還包含了3000-4000元價位段這個區間),在所謂的中高端手機中溢價能力相當羸弱。
實際上到這裡,我們認為雷軍之所以將紅米品牌獨立,更希望達到的目的是抑制小米品牌為遏制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下滑而可能採取的價格下行策略,進而避免與紅米產生互抵效應。同時將紅米的重心移至海外市場。畢竟通過目前在印度市場的成功,包括未來要新進入的東歐、拉美等市場,低價還是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紅米品牌獨立後,雷軍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為品牌溢價背書的手段,即始終在中高端市場的低位徘徊,那麼即便是在中高端市場,小米也有可能再次淪為另一個“紅米”。與此同時,由於紅米品牌的獨立,小米不可能在像此前那樣以低於價格區間段的價格去競爭,原因很簡單,受到擠壓而獨立的紅米肯定不爽小米這樣做,因為這可能會直接給紅米的銷量造成衝擊。畢竟已經分家,大家要為各自的目標要努力啊。
更讓業內不解的是,在紅米品牌獨立發布Redmi Note 7時,雷軍竟對外宣稱未來要推出價格在2500元左右的紅米手機,這又是幾個意思?讓紅米品牌獨立一來就是為了凸顯小米的品牌溢價;二來是為了避免小米為了衝量衝擊紅米,現在紅米獨立了,反過來又讓其去沖擊小米,實在是燒腦。
IoT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從小米去年第三季度的營收看,IoT 業務& 生活消費產品的收入為108億元,同比增長89.8%,佔據小米整體營收508億元的21%,僅次於手機業務。表面看是一片向好,一如若干年前的小米手機業務。
不過,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隨著華為旗下榮耀品牌的出現,小米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被榮耀拉下馬。而今這種路數又有在IoT市場顯現的跡象。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華為和榮耀均先後開始在IoT領域佈局。
與此前在智能手機市場與小米競爭不同,在與小米在智能手機市場數年的交鋒之後,華為和榮耀對於小米的戰略已經了然於胸,但從目小米收穫IoT市場的主打的策略看,依然沿襲的是此前在智能手機市場中的性價比(其實就是低價),而這種模式已經被證明一旦被賦予品牌,未來將很難讓品牌產生溢價空間,而遭遇我們上述小米在智能手機市場陷入的品牌困境。
不可否認,得益於小米的前瞻性佈局,目前小米在IoT領域正處在階段性的收穫期,且增速依然很高。但雷軍很清楚,隨著智能手機產業增速的放緩,包括華為、榮耀等手機廠商遲早會在IoT發力,小米提前佈局IoT的紅利很快就會有對手來分食。
事實是,目前支撐小米IoT主要營收來源的,除了所謂的智能電視外,路由器、智能音箱、可穿戴設備(例如手環、智能手錶)、筆記本電腦等這些與IoT最為相關的設備,華為和榮耀均已經推出了相應的產品,且某些產品的市場表現突出。相信不久小米就會感受到實質性的壓力。況且在小米最為得意的智能電視上,據稱它的老對手榮耀很快就會推出相關的產品。
也正是基於此,不知業內是否注意到,小米明顯加快了所謂IoT市場的擴張,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將其延深到了白電領域。與此同時,在日前的小米年會上,雷軍稱未來5年將投資100億元著力發展IoT。我們不否認這其中有IoT是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因素,但感受到對手即將給自己帶來的競爭壓力,這諸多舉措和此也不無關係。
不過雷軍也同樣清楚,在包含有手機和IoT在內的華為消費者業務去年的營收已經達到500億美元,幾乎佔據了華為集團營收的半壁江山,這意味著消費者業務在華為內部已經獲得戰略性的地位,而按照華為既往的邏輯,一旦成為公司的戰略性業務,資源上勢必會得到更強有利的支持,依據華為的體量,在資源的投入上超過小米應該是相當容易的。所以僅靠投入的資源拉開,甚至阻止華為在IoT領域對於自己的威脅幾無可能。
更讓雷軍不安的是,由於前述智能手機業務的調整及在中國市場的低迷,目前表現尚好的IoT就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首先體現在讓小米整體業務處在高速增長之中,其次是可以讓調整中的小米手機業務減緩壓力。畢竟和手機業務相比,小米IoT業務的態勢要好等多,這也是為何去年年底,小米將在小米電視業務成績出色的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提拔為中國區總裁的原因。而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加碼IoT業務。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IoT業務從營收上遠不及手機業務,但其戰略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手機,甚至某種程度上超過了手機業務。但由於華為和榮耀的進入,讓小米IoT業務在未來的戰略冗餘度勢必會打折扣。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歷史總是會不斷地重複上演。雷軍的心底是否真的擔心其在手機市場與華為和榮耀較量的結果在IoT重演呢?
市值:蒸發376 億美元未來如何與小米戰略平衡?
與華為和榮耀相比,雷軍心中還有一個巨大的牽絆,那就是市值。據稱此前雷軍是反對小米上市的,但迫於各種壓力,最終還是選擇了上市。既然選擇了上市,承受投資人的壓力,甚至為此改變戰略也是雷軍必須要承受的。
據統計,自上市以來,小米最高價報22.20港元,其最高市值為5291.70億港元,約675.07億美元。目前,小米的市值298.92億美元,相比當時最高點的市值,小米目前的市值下跌了55.72%,僅為最高市值的44.28%,市值蒸發了376.15億美元。其中,小米蒸發的市值是目前市值的125.84%倍。距雷軍上市前所言的小米市值至少1000億美元相距是越來越遠。
如果說不上市是雷軍的明智選擇,那麼在無奈上市之後將自己定位為互聯網公司則是雷軍的一大失誤。因為無論是從當時,還是現在,甚至未來相當的時間內,小米無疑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那麼現在為定位的失誤埋單,雷軍理應不該有過多的抱怨。
既然將小米定位為互聯網公司,規模無疑是考量最重要的標準。對於小米來說,規模的根基就是包括智能手機和IoT中的智能硬件設備。作為中國雷布斯的雷軍,想來近期蘋果在市值上與小米類似的遭遇應該有所啟發。
雖然蘋果CEO庫克,包括某些評論認為蘋果的未來在於服務,且目前蘋果服務的營收規模拿出來都可以進入全球500強企業之列,但由於硬件iPhone銷量的下滑,仍未能阻止其股價的大跌。為何?道理很簡單,作為大樹的根基動搖了,即便現在看上去枝繁葉茂,但最終會凋零枯萎。小米也是如此。
其實對於市值這個東西,我們一向的觀點是很重要,但不能唯市值論。幾個漲停或跌停,市值就有可能大跌或大漲。實際上讓雷軍最為鬱悶的是我們前述的小米的根基未來因為對手而可能發生極大的不確定性。而雷軍為了防止這種不確定性發生所採取的舉措,也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或者說讓小米的未來充滿了更多的變數。最後只是用了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乾。”的話以掩飾自己的無奈和困惑,畢竟該做的都做了。
不過雷軍在年會上表示,其已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很好,至少不再提此前速戰速決的“風口論”了。既然已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那麼在這持久之中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能否扛住市值的壓力?雷軍還真要好好思量一番。
綜上所述,就上述雷軍的煩躁,追根溯源,從戰略角度看,幾乎都與對手,主要是華為為和榮耀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對手在左右著雷軍的戰略,試想一下,如果你總是讓別人牽著你的鼻子走,儘管自己機關算盡,好似又無法擺脫這種尷尬而陷入怪圈,能不鬱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