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加碼保險佈局旗下3保險機構陷虧損各存軟肋
近日,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螞蟻金服”)保險業務佈局再“加碼”,擬按持股比例,向子公司國泰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泰產險”)增資5.1億元。藍鯨保險梳理髮現,目前,螞蟻金服已手持3張保險牌照,涵蓋財險、壽險領域,對此,專家分析稱,螞蟻金服保險佈局基本成型,但並未形成協同,此外,3家保險機構均處於虧損狀態,逐一看來,亦各存“軟肋”。
欲補償付能力,螞蟻金服擬增資國泰產險
近日,國泰產險公告稱,各股東擬按現有股權結構,等比例增資10億元,增資完成後,註冊資本金將從16.33億元增加至26.33億元。從股權結構來看,目前,國泰產險共有3家股東單位,其中,螞蟻金服持股51%,為控股股東。
事實上,這也是螞蟻金服“入主”國泰產險後,進行的首次增資行動。
回溯來看,設立以來,國泰產險在中國市場長年虧損,償付能力承壓,亟需增資補血。2016年7月27日,原保監會批復國泰產險變更註冊資本、股東事項,螞蟻金服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新增資本金8.33億元,拿下保險牌照的同時,如願坐上國泰產險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在保險業務版圖中,落下一枚重要“棋子”。
增資到位後,國泰產險償付能力充足率得到明顯提升,但隨著業務開展逐步消耗,2018年3季度,國泰產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從2016年3季度的613.43%縮減至167.95%,在財險公司中,處於中下位置。
國泰產險償付能力充足率(%)(藍鯨保險製圖)
“增資是為加強國泰產險的資本實力,滿足後續發展的需要”,國泰產險回應藍鯨保險稱,經過螞蟻金服的科技賦能,轉型取得初步成效。
“綜合來看,股東集體增資10億元,目的或為提振國泰產險償付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
那麼,螞蟻金服入股以來,國泰產險的業績情況又如何?
公開信息顯示,2011年以來,國泰產險保險業務收入逐年上行,2011年至2016年,處於1.63億元至6.51億元區間,2017年,即螞蟻金服入主次年,保險業務收入倍增至13.03億元,同比漲幅100.15%,2018年前3季度,保險業務收入達22.22億元。
國泰產險經營業績情況(億元)(藍鯨保險製圖)
再來看淨利潤方面,2011年至2016年,國泰產險持續虧損,2017年,國泰產險淨虧損縮小至0.92億元,2018年前3季度,淨虧損0.3億元,經營情況有所好轉,但截至目前,仍為虧損狀態。
螞蟻金服保險雄心未展,所持3家保險機構均陷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國泰產險在內,螞蟻金服目前持股的3家保險機構,均處於虧損狀態。
回溯來看,螞蟻金服的保險雄心並不限於國泰產險,早在2013年,螞蟻金服以主發起人的身份,與、中國平安等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06060.HK,以下簡稱“眾安保險”),目前持有眾安保險13.53%股權,為單一第一大股東。
2017年9月28日,含著“金湯匙”誕生的眾安保險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作為受到多路資金熱捧的“金融科技第一股”,彼時,眾安保險市值一度高達千億,而隨著時間的漸移,其市值“縮水”明顯,目前僅400億左右。
此外,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信美相互”)的初始運營資金提供人中,亦有螞蟻金服的“身影”,其中,螞蟻金服出資3.45億元,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螞蟻金服子公司,持股51%)出資2.4億元,合計出資5.85億元,出資佔比達58.5%。
具體看另外兩家保險機構運營情況,成立至今,眾安保險的保險業務收入規模快速擴大,2014年保險業務收入7.94億元,此後逐期上行,2018年前3季度,保險業務收入為81.78億元。
與之形成反差的,則是眾安保險未顯樂觀的利潤狀況,2017年,眾安保險虧損9.96億元,2018年前3季度持續虧損,淨虧損10.94億元。
眾安保險經營業績狀況(億元)(藍鯨保險製圖)
信美相互方面,2017年,信美相互保險業務收入4.74億元,淨虧損1.69億元,2018年前3季度保險業務收入2.7億元,淨虧損0.84億元。
“保險機構設立初期處於虧損狀態可以理解”,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對藍鯨保險分析稱,由於前期業務開展,較快消耗資本,此外,固定成本均攤等因素也推高費用支出。
各有“軟肋”,螞蟻金服保險業務仍未形成協同
“螞蟻金服的保險佈局基本成型”,宋清輝說道。目前,國泰產險處於傳統險企向互聯網業務的轉型過程中;眾安保險定位“保險+科技”以及各類細分場景的互聯網保險;信美相互則在健康險及壽險方面發力。
“但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尚未有效建立起來,這可能是螞蟻金服未來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宋清輝進一步分析稱,在其看來,目前3家保險機構各自為營,螞蟻金服的保險生態鏈並未打通。
此外,逐一細化來看,亦能窺見螞蟻金服保險佈局中的“軟肋”。
來看眾安保險,居高的綜合成本率及缺乏核心競爭力,或為當下需直面的問題。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眾安保險綜合成本率分別為108.6%、126.6%、104.7%、133.1%,2018年上半年,其綜合成本率略有下降,但也達到124%。
“綜合成本率主要包括綜合費用率和綜合賠付率”,一位業內人士向藍鯨保險分析稱,其直言稱,作為財險公司的重要指標,眾安保險120%、130%左右的綜合費用率已然偏高,“是虧損比較嚴重的狀態”。
“拆開來看,主要還是費用率較高”,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說道,“保險是一個低頻、複雜的商品,難以直接觸達消費者”,而目前眾安保險主打各類小額、高頻的互聯網保險,更多依賴於渠道,缺乏核心競爭力,“越與大平台合作,越處於弱勢”。
此外,無論國泰產險還是眾安保險,“互聯網基因”是烙在身上的標籤,各類場景化、碎片化的互聯網保險亦為“賣點”之一。國泰產險亦對藍鯨保險表示,下一步仍將聚集互聯網場景,發力創新小額碎片化產品。
而互聯網保險業務,是否如設想中美好?
“如何獲客、如何標準化,是互聯網保險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對藍鯨保險分析道,在其看來,細分場景或天然存在局限,部分特定場景的互聯網保險進入門檻低、同質化嚴重,“要么做不大,要么做大了又是一場價格戰,將’藍海’廝殺成’紅海’”。
“不少互聯網業務並非剛需”,郭振華指出,實際業務量相對有限。
再來看信美相互,目前,其主要在長期養老及健康保障業務發力。“沒有利益就很難產生動力”,宋清輝說道,在其看來,相互保險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初衷,或為製約發展的因素之一。
“客戶及平台的需求多樣,並非一兩家保險機構所能滿足”,上述業內人士直言稱,在其看來,流量及數據才是螞蟻金服的核心,“保險牌照對其而言有一定價值,但也不是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