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愛創業令歐洲大國發愁
“為何鮮有大學畢業生創業?”12月18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創業中心高級講師羅伯特·菲利普斯在英國《衛報》以此為題撰文稱,在英國高校,創業教育已經開展50多年且此舉對英國的未來經濟至關重要。然而,數據卻顯示,在近年來畢業的英國大學生中,僅有4.7%從事個體經營或自由職業,而真正創辦自己的企業的大學畢業生僅占區區0.6%。
這與過去3年來英國全民高達8.7%的創業率形成鮮明對照。類似的情況在法國和德國也有發生,那麼歐洲聰明的大學畢業生們為何對創辦自己的企業退避三舍呢?

英國:創業課令學生缺乏自信
在英國高校內,創業活動從未像現在這樣開展得如火如荼,許多大學為學生們提供大量課上或課後的商業課程。課外商業活動包括舉辦訓練營、勵志演講、專題講座和商業計劃競賽等。既然如此,他們在畢業後創業方面還面臨什麼障礙?
菲利普斯表示,“在校期間為接受創業教育而投入的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反而使大學生在畢業後具有相當強烈的規避風險意識。”在他們看來,與畢業後獲得的就業機會相比,創業並非總是吸引人,因為殫精竭慮地創辦一家企業不僅有可能需要長時間工作,且最初的回報通常微乎其微。與此同時,英國高校內的創業教育本身也會產生負面作用。來自校外的演講人經常公開討論創業失敗案例並解釋“失敗是學習經驗”,但這種做法會讓一些學生止步不前。隨著最初的興奮情緒逐漸消退,這意味著他們的自我效能和信心都會遭受打擊。
在菲利普斯看來,英國各高校本身的創業教育也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間,例如學生們表示,這些課程應更重視培養實際技能,例如怎樣編制預算、如何註冊公司並為其提供更多實習和學習促銷等機會,而非僅專注於偏理論的課題等。
法國:專科教育讓精英遠離冒險
在目前失業率高達9%的形勢下,為避免“畢業即失業”的問題,法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大學生創業的措施,其中包括最受人青睞的“大學生—創業者”措施:即一個大學生在就學期間就可以申請創業,可一面讀書一面經營自己的企業。但上述政策也反映另外一個現象:法國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嚴重不足。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數據,大學生畢業後直接創業的人數不足1%,與美國超過15%的大學生創業率有著明顯的差距。
與英美等國的教育制度不同,法國高教體係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其最厲害的院校並不是各綜合性大學,而是起源於拿破崙時期為適合快速培養高級專業人才而設立的高等專科學院。如國立行政學院、國立礦業學院、巴黎商業學院等。從創業與企業經營課程而言,幾乎60%的專科院校都有開設,但由於這些精英院校的學生多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不少大企業在他們還未畢業時將大量優秀畢業生招入麾下。因此,這樣的現狀也從客觀上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動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正是法國高等教育難以出產創業者的主要原因。“擁有創業者土壤的綜合院校在創業課程上有著明顯的缺陷:僅在經濟系設有相關創業課程,其他系科很少會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具備良好創業教育的專科學院精英們又因為畢業就能找到優渥的工作而不願接受創業的風險。分配不均正是法國創業教育的悲哀之處。”
德國:創業只是興趣
“德國大學畢業生缺乏創業精神!”德國《焦點》周刊近日援引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公佈的報告稱,去年德國僅不到76萬人選擇自己開公司,只有2001年最高峰時期150萬人的一半。尤其是大學生在畢業3年內創業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五。“這與德國大學創業教育不普及有關。”
同英法等國一樣,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一些大學就引入創業教育。德國洪堡大學創業教育和研究學者埃森辛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高校在創業硬件方面並不落後。比如,洪堡大學設有高新技術創業理念培訓、萊比錫大學有創業中心幫助學生將創意變成創業。“不過,大部分學校仍把創業教育看作是一門少數學生的興趣課,而不是必修課。甚至經濟類學生也沒有進行創業培訓。”
德國大學很少培養學生冒險、自信等創業家的氣質,相反,對技能教育的重視卻是全球領先。德國從中學開始,就普遍進行“雙元製教育”,以便為“德國製造”培養技術人才,培養一名“好員工”。《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包括德國奔馳、西門子等眾多巨頭都參與“雙元製教育”。這樣,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緊密聯繫在一起,學生一畢業可以進行“無縫工作”。對此,德國《明鏡》周刊曾指出,德國擁有數千家機械製造、汽車製造及化學生物製造商,這是德國擅長的產業領域。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無法培養出下一個谷歌、臉書等科技創業企業的主要原因。上海外國語大學學者姜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的德國大學生根本不用擔憂找工作的問題,自然沒有創業的外部壓力。從整體經濟形勢來看,若德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一旦走弱,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就會變高。
“不重視創業教育是許多國家的問題。”埃森辛克認為,德國應該讓創業教育進入校園,尤其是經濟類、技術等專業。有不少歐洲媒體也與埃森辛克觀點相同,在他們看來,就創業教育進入校園的層面上看,中國高校已走在歐洲的前面。對此,姜峰坦言,“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創業教育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都追求就業和創業能力增強,希望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能夠直接就業或者創業。中國這些年的創業教育,從制度、經費、辦學條件等方便都有提升。大學生的創業也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各高校也都積極參與,融入到日常的教育課程中。這些都是中國創業教育的積極面,但是不是比歐洲做得好,還需要從更多方面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