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討雌性鳥的歡心雄性鳥類付出了哪些努力?
在找男朋友的時候,女孩子會看重些什麼?聽說要長得好看,聲音好聽,還要有才華?這個問題並不僅僅困擾著男性人類,想要讀懂她們的心思可真是不容易。為了討妹子的歡心,雄性鳥類付出了太多努力,畢竟長成什麼樣才能算有魅力、吸引人(鳥),還是由她們說了算的……
女性定義美?
為什麼孔雀開屏那麼漂亮,畫眉鳥的歌聲那麼花哨婉轉,北美馴鹿的大鹿角那麼威武雄壯?

達爾文也思考過類似問題,並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的由來及其性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一書中,給出一個說法:這是因為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的存在,使得兩性中的一方(通常是生殖細胞過剩的雄性)為爭奪交配機會而競爭,致使有助於競爭的“漂亮”性狀得到鞏固和發展[1]。
簡單來說,因為雌性喜歡漂亮的、閃光的、鮮豔的羽毛,喜歡“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喜歡動感的的舞蹈、富有節律的舞姿,所以那些擁有對應性狀的雄孔雀、雄畫眉鳥、公鹿便有了更多繁殖機會,自然也就有了進化優勢,就會有更多攜帶它基因的後代會更多(即適合度收益增強)。
因此可以說,審美基本上是由女性引領的。
然而,變美以及維持美,都是很昂貴的。孔雀的長尾巴(實際是尾上覆羽)固然漂亮,但對於在林間飛行穿梭、躲避捕食者來說,是一個大大的累贅。北美馴鹿的大鹿角在繁殖季過後就要脫落,等到第二年春天再快速長出來,這是一種平衡效用與消耗的進化策略。顯然,如果不能增加自己的性吸引力,頭頂著大而礙事的鹿角是很“愚蠢”的,它們容易勾連在樹枝上,還可能與同類的鹿角撕扯在一起,不及時分開的話二者都會餓死[2]。
對一隻雌鳥來說,通過檢查雄鳥所持有的昂貴標的物的數量或質量,然後嚴格履行進化內置的擇偶偏好(mate preference),就能篩選出實力雄厚者,以免白白浪費了自己寶貴的生殖資源[1,2]。這是鳥類界的通行規則,只不過不同種類的雌鳥在選擇“男朋友”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喜好。
“花言巧語”的背後
對鳥類來說,學唱歌是一件難事。因為這對鳥類大腦有結構和功能上的要求,會消耗額外的能量,而且還佔用了本該用來覓食的時間,並因此增加暴露於捕食者的風險[1]。要知道,人類打鳥的一個入門級經驗就是按“聲”索鳥。但有意思的是,雌鳥可以通過聽歌,來判定雄鳥是否攜帶了優良基因,諸如可以保護領土、更好照料後代等[1,2]。
具體說來,鳴禽大腦中與歌曲相關的部位是前腦區,它的發育和完善主要在雛鳥期。因此,如果這一時期前腦區受到物理傷害或者營養供應不足,那麼成年後便會在“歌唱能力”上出現缺損。所以,想知道一隻雄鳥的童年過得好不好,聽聽它的歌聲就知道了:
那些幼年時期食物供應豐盛的雄鳥,在成年後鳴叫更頻繁,叫聲也比那些幼年期飢餓過的雄鳥更複雜,它們的後代數量也多於後者。亦即,雌鳥更青睞於幼年期“幸福”的雄鳥[1]。
英國Lanc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證實,這種“營養應激假說(nutritional stress hypothesis)”或“發育應激假說(developmental stress hypothesis)”在多種鳴禽身上都是成立的,比如河烏(Cinclus cinclus) 、歐洲椋鳥(Sturnus vulgaris)、麻雀(Taeniopygia guttata)、歌帶鹀(Melospiza melodia)等等[1]。這類應激假說的核心思想是,營養是製約動物從受精卵、出生到發育成熟的重要因素,動物機體內存在一整套營養感應(Nutrition Sensing)和營養應答(Nutrition Response)反饋系統。如果缺乏營養(比如總氨基酸缺乏),細胞只能激活自噬來維持存活,進而影響動物幼年期的各種發育進程[1]。
其實,營養應激假說在人類身上也是成立的。“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原因之一,就是糟糕的營養狀況和生存壓力在孩子基因組上留下了甲基化印記,也就是在基因組DNA上打上了甲基(— —CH3)“補丁”,會影響一些基因的正常工作,比如使得女孩子的青春期提前,而後者與女性成年後生殖系統風險的升高相關[1,2,3]。可以說,那些看似簡單粗暴性選擇的背後,並不是全為了審美,而是為後代挑選出最優質的“父親”。

河烏雛鳥在出生9天內,營養狀況打分高的,成年後叫聲更複雜。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顏控or聲控,二選一?
為了迎合雌鳥為後代選父親的“要求”,雄鳥要努力秀出自己。
有的鳥類甚至會作弊,比如哥斯達黎加蜂鳥。一般來說,蜂鳥的飛行本領超群,其大腦負責監控視野活動的神經核更大,佔整個大腦的尺寸比值是其他鳥類的2-5倍,同時它們的肩關節和胸肌系統也很發達,每分鐘可以拍打翅膀75次,能空中懸停、倒著飛,還能以55 km/h的速度在雌蜂鳥的“注視”盤旋、下降、花間穿梭[2]。
但當競爭過度激烈時,普通學霸也不值錢了,需要“加試”。對雄蜂鳥的“加試”要求它們先飛上高空,再像戰鬥機一樣急速俯衝,這樣氣流從尾巴上的羽毛縫隙穿過,會發出哨音。顯然,性能越好的“戰鬥機”俯衝速度越快,哨音也越強[2]。再加上雄蜂鳥普遍顏值高,頭上紅色的羽毛,在飛行中會因折射陽光而熠熠生輝,遠遠看上去像頭頂一顆紅寶石。欣賞這樣的飛行表演,心情想必也是極好的。
然而,那些作弊的雄蜂鳥會把身體側偏,同時尾部向前收攏,就好像人類拉長下嘴唇吹口哨一樣。這樣,即使俯衝速度大致相等,這種奇怪的俯衝姿勢下發出的哨音也更響,有助於增加被雌蜂鳥選中的概率[2]。
不過,大部分鳥類還是規規矩矩參加考試的。牛津大學動物系的研究人員對比分析了518種鳥類的羽色二色性(plumage dichromatism,即羽毛顏色在雌雄之間的差異程度)與鳴叫複雜度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
即使在考慮棲息地類型、生態系統差異以及種間相互作用的因素在內,二者之間也有顯著的負相關關係。簡單說,那些羽毛艷麗而有性吸引力的雄鳥,鳴叫聲比較單調;而鳴叫聲富有變化的,羽毛顏色卻偏暗沉[2]。
值得一提的是,這518種鳥類全部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鳥類。看起來,雀形目的雌鳥沒那麼“苛刻”,但不是所有的雀形目鳥類都如此寬容,比如著名的極樂鳥。

性選擇可能在多種信號通路(視覺的或聽覺的)上權衡實現(trade-off)。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雌極樂鳥:小鳥才做選擇,我全要
在雌極樂鳥這裡,性選擇規則全變了:艷麗的羽毛、花哨的尾巴、華麗的歌鳴、浮誇的舞蹈……這些為吸引異性進化來的求愛表型(courtship phenotype),雄極樂鳥全要掌握!
這就逼得雄極樂鳥的必須才貌雙全。這種鳥又叫做天堂鳥,1522年,西班牙船長胡安·埃爾卡諾把這種原產於新幾內亞的鳥獻給了西班牙國王,當時輿論驚呼這種鳥實在太漂亮了,好像是“來自天堂的鳥(birds of paradise)”,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種鳥類的學名叫Paradisaeidae。漢語裡“天堂”一詞對應的正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稱它“極樂鳥”。
美國康奈爾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逐一分析了40種極樂鳥的961個片段、176個音頻片段,這些全部蒐集自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群島。此外,他們還調取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393個極樂鳥標本,最後統計發現:
雄極樂鳥羽毛的顏色種類與它能發出的鳴叫種類是正相關的,而鳴叫聲與舞蹈精巧度也是正相關的。僅以鳴叫聲為例,有鴉叫聲、來复槍聲、鐘聲等等。
也就是說,為了求偶,雄極樂鳥不但要顏值高,歌也要唱得好、舞也要跳得好,是名副其實的“全能型實力偶像”。對應地,擁有復合求愛表型的雄極樂鳥,獲得的繁殖機也更多。因為在搖晃的樹枝上舞蹈有重心不穩、風力等乾擾因素,會限制舞蹈動作的精細,這些可憐的雄鳥甚至演化出了在地面上跳舞給異性觀賞的行為,而且一跳就是幾個小時!

極樂鳥家族無“醜鳥”。可以看到,各個亞種的雄極樂鳥在毛羽顏色(Color)、求偶行為(Behavior)和鳴叫聲(Sound)上都富有“表現力”,這都是雌極樂鳥“逼”出來的啊!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瞧,這就是為什麼性選擇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爭議。正是雌極樂鳥這種物種的存在,讓一些人相信有些追求,並不與繁殖有關,而就是基於一種審美的心理。美顏本身就足夠讓人心神愉悅的了,這還不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