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這個以悲劇收場的驚險故事令我愛不釋手
在我讀過的書裡,讓我愛不釋手的並不多。雖然我經常會發現自己拿起一本書就放不下來,但它們並不是那種會讓大多數人幾乎是粘在椅子上一直讀完的作品。然而,我最近讀的一本書實在太吸引人,讓我無法釋卷。
約翰·凱瑞魯(John Carreyrou)的《壞血:矽谷創業的秘密與謊言》(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中文名暫譯)講述了Theranos公司騰飛和衰落的細節。如果您不熟悉Theranos的故事,這裡有一個簡短的版本:Theranos公司承諾使用少量的血液即可快速為你提供全面的健康檢測報告。伊麗莎白·霍爾姆斯(Elizabeth Holmes)年僅19歲時就創立了這家公司,並且很快和Theranos一起成了矽谷的寵兒。她發表了許多熱門的TED演講,還上過《福布斯》和《財富》雜誌的封面。
截至2013年,Theranos的市值接近100億美元,甚至與沃爾格林(Walgreens,美國最大的連鎖藥店)成為合作夥伴,在全國各地推廣他們的血檢。有什麼問題嗎?問題就是:他們的技術根本無效,甚至從未和奏效掛過鉤。但是霍爾姆斯非常擅長推銷她的願景,一路暢通無阻,直到有真正的病人使用該公司的“檢測”來做出他們的治療決定。因為涉嫌欺詐,霍爾姆斯和她的前商業夥伴很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Theranos也在8月正式倒閉。
在《華爾街日報》記者凱瑞魯報導這個故事之前,公眾一直被Theranos的騙局蒙在鼓裡。凱瑞魯對這家公司的覆滅發揮了關鍵作用,《壞血》一書提供了非常精彩的內幕。
凱瑞魯分享的一些細節只能用“瘋狂”來形容。霍爾姆斯會邀請潛在投資人到實驗室參觀,讓他們能夠親自使用Theranos的機器進行血檢。而Theranos的機器事先經過編程,只會顯示非常緩慢的進度條而非錯誤信息。還沒等到檢測結果顯示出來,霍爾姆斯就會將投資人送回家並承諾繼續跟進。
投資人一走,就會有員工從設備中取出他們的血液樣本,然後轉移到一台商業血液分析儀中。這些投資人的血液樣本其實是用和其他任何美國實驗室裡一樣的分析儀檢測的,但他們對此一無所知。
矽谷從Theranos的這場鬧劇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首先,公司董事會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的加入。Theranos董事會確實存在一些重量級人物,包括幾位前內閣成員和參議員,但在公司存續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們之中都沒有任何一位有診斷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否則,他們可能很早就會注意到危險信號的出現。
因為事關人的生命,因此與其他技術相比,醫療技術需要另眼相待。凱瑞魯在書中多次描寫了霍爾姆斯如何崇拜史蒂夫·喬布斯,以及喬布斯那種不願意為夢想妥協的精神。對於普通的消費者電子產品而言,這沒有什麼大問題。畢竟一部新手機就算無法按照預想運轉,也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傷害。但對於一家醫療公司來說,這是不負責任的。霍爾姆斯推廣的是Theranos的願景,而不是它的實際產品,並且還讓人們因此而受害。
《壞血》同時還是一個有關名人美德的警世恆言。從表面上看,霍爾姆斯有著矽谷樂意在一名CEO身上看到的一切:魅力超凡,令人信服,還有可以登上雜誌的令人難忘的個人履歷。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搖滾巨星一般的CEO對創業公司來說可以成為一個大大的福音,你的個人故事會成為你的公司和產品的故事,幫助公司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並將你的信息傳達給客戶。但你不能讓名氣成為最重要的那個東西。
我理解這種誘惑。你辛辛苦苦地創辦了公司,然後突然之間,每個人看你都像看神一樣,這種關注確實很難讓人拒絕。你內心有一點享受這種關注,所以你想在公眾視野中多做停留,但你不應該沉迷於此。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你的產品承諾沒有如約兌現,公眾的關注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CEO以她的個人聲望為先時會發生什麼?Theranos給出了最糟糕的範本。但我不希望人們以此為藉口,否定下一位志向遠大的年輕女性。世界需要更多的女性獨角獸CEO。我也不希望《壞血》讓人們對於下一代診斷技術避之不及。Theranos想方設法在質量標準附近周旋。醫療健康行業具有嚴格的監管制度,新的診斷技術需要接受嚴格的測試。
《壞血》觸及了一些嚴肅的倫理問題,但它本質上是一個以悲劇收場的驚險故事。它精彩絕倫,細節飽含張力,能讓你在閱讀過程中喘不過氣來。整個故事荒誕異常,令人時時產生難以置信的不真實感(難怪好萊塢已經有計劃把它翻拍成電影)。在冬日的火爐旁閱讀這本書,我想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