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信網絡覆蓋背後:中興通訊長達43個月的創新征程
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時,歷經八年建設、工程投資逾千億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一首例集橋樑、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的“超級工程”,除了本身橋體建設的複雜與難度外,更是給整個工程的網絡連續信號覆蓋提出了巨大難題。大橋本身是特殊的線性覆蓋場景,東南沿海還常常面臨颱風、雷暴、高溫等雷暴天氣,同時,香港、澳門等眾多無線信號也會在大橋形成互擾。
針對這些難題,從覆蓋方案設計到最後完工,中興通訊協同廣東移動珠海分公司(以下簡稱“珠海移動”)耗時43個月,攜手為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提供了定制化無線網絡覆蓋綜合解決方案。
圖:港珠澳大橋局部
長期論證一次建設一次達標
在大橋開通半個月時間後,近日C114前往珠海對中興通訊進行了採訪,其中了解到的建設難度與挑戰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中興通訊中國市場無線產品經營副總經理方正(左)、中興通訊廣州分公司移動無線項目群總監劉十紅(右)
“從2015年開始立項到建設實施的43個月時間中,實際上最終的工程建設和完工是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的。前期這麼長的時間,我們做了什麼呢?那就是大量的方案論證。”中興通訊中國市場無線產品經營副總經理方正表示,針對超遠覆蓋的需求、特殊拱形的需求造成的覆蓋盲區和死角等,中興通訊進行了大量的仿真和驗證。
“大橋工程局和運營商都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因為大橋的施工不可能為了通訊系統的建設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通信網絡建設)必須一次建設完成,一次達標。”
為此,中興通訊在珠海選擇了一個路段,包括距離、甚至路的弧形和拱度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於大橋場景,然後創新性地在陸地上用吊車裝載RRU到實際場景中同樣的高度,從而對這樣的大橋特殊路段進行實地模擬測試。這樣的方案驗證非常有效,而其投入的龐大人力和精力自是不用多說。
正因為這樣大量的精細化模擬和仿真工作,使得中興通訊在方案確定階段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同樣也因為這樣的工作,在整個網絡覆蓋工程建設完成後,才能減少優化工作以及達到建設預期。
面對諸多限制定制化滿足特殊場景
方正坦言,港珠澳大橋是非常單獨的個體,不同於一般的橋樑,尤其在公眾對環保和整體形象非常關注的情況下,對於無線基站的架設有諸多的限制,這是中興通訊設備選型和方案確定中碰到的最大問題。
在港珠澳大橋這一工程中,所有可以架設基站和天線的位置是在大橋的龍門架位置上。龍門架覆蓋的範圍是基於原有橋體的設計,而非基於通訊覆蓋考慮。他說,“間距最大的兩個龍門架之間達到了3公里,考慮到大橋的特殊狀況,包括曲折度甚至有些地段是拱形的,要實現全面覆蓋是比較困難的。對此,我們通過對頻段選擇、設備選型、特殊技術進行選擇,包括軟功率提升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從而實現了增強覆蓋技術。”
圖:設在珠澳口岸人工島的機房
再比如,大橋能夠設置機房的位置非常少,鑑於港珠澳大橋的線性覆蓋場景,中興通訊與珠海移動將機房設置在大橋兩側的珠澳口岸人工島及西人工島上。據介紹,目前國內普通網絡建設光纖拉遠一般在10公里範圍內,而要通過兩個機房覆蓋22公里橋面範圍,意味著光纖最長要拉到15-16公里左右。中興通訊針對此特別了20公里光纖拉遠版本,滿足工程需求。同時考慮到空間及未來5G網絡建設,大橋纖芯資源緊張等諸多問題,中興通訊採用了單芯雙向解決方案,節省了75%的纖芯資源。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颱風等惡劣自然條件對橋面設備的影響。在開通前夕,港珠澳大橋剛剛經歷了山竹16級颱風的侵襲。而事實證明,不僅是大橋,橋體上的通信基站等設備也都經受住了超強颱風的考驗。據悉。針對颱風等極端天氣,中興通訊定制開發了加固安裝件,所有安裝件採用特殊材料處理,能夠對抗海域高濕度及鹽度的腐蝕,全面保障設備安全。
著眼5G 物聯網和邊緣計算能力已到位
中興通訊方面透露,開通首日,港珠澳大橋橋面峰值4G網絡用戶數突破5000人,無線接通率超過99.6%,VoLTE接通率超過99.7%,現場VoLTE用戶感知良好。不論是在大橋鋼架結構橋體上、還是在長達6.75公里的海底隧道裡,高速場景下移動4G下載速率達到50Mbps以上,上傳速率達到18Mbps。
在現場的採訪中我們了解到,中興通訊提供的橋面覆蓋不僅能夠滿足現有4G網絡覆蓋需求,同時可以兼顧未來5G平滑演進。在設備選型上,中興通訊採用了TDDLTE多模RRU及FDD LTE高功率RRU,可滿足各種制式網絡覆蓋,同時兼顧後期eMBB發展帶來的容量大幅提升。據介紹,中興通訊的方案採用了5G-ready的Cloud RAN解決方案,支持GSM/FDD/NB/TDD多模多頻網絡合併部署,同時在架構上採用MEC和CU共服務器方式,預埋5G能力。
圖:設在珠澳口岸人工島上的燈桿式基站
“考慮到未來演進的要求,在組網方式方面與我們珠海移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智慧大橋。目前大橋已經具備了物聯網接入能力,同時我們也已在大橋上部署了基於邊緣計算的服務器,從而滿足未來的5G網絡架構和邊緣計算業務形態。”方正指出,在大橋這樣一個相對較小的場景裡,可以結合物聯網的應用和其他項目,包括旅遊和近端的推送等,這些都存在著商業前景。
他介紹到,在物聯網方面,除了對過往的車輛進行監控和業務上的編排外,基於大橋本身物聯網的應用也是非常多的。例如大橋的安全檢測,以前都是人工和定期檢測的方式,現在則可以通過傳感器的佈置和NB-IoT業務的接入,實現定時定期自動檢查或者是報警的功能。可見,對於“提升用戶感知”和“自身要求”方面,運營商都非常關注。“從無線通信覆蓋的角度來說,中國採用技術的先進性和要求,可能是全球最高的。最新和最先進的技術一定會在中國先應用。”方正說。
航展接力盡顯重要項目保障能力
在大橋開通不久後,珠海就迎來了當地兩年一次的重大活動——第12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
航展與大橋通信覆蓋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場景。中興通訊廣州分公司移動無線項目群總監劉十紅告訴我們,今年珠海航展的參展人員預計將達到50萬人次。這種超密集的大量業務接入場景,同時帶來了人流移動性強、潮汐效應、干擾等多方面的挑戰與困難。他分析道,相較兩年前,如今的用戶使用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現場進行直播和發布的觀眾大量增加,由此造成了上行流量需求的大幅增加,網絡保障難度也超過了以往。
以潮汐效應為例,當飛機起飛時,人群就會集中在某一地方,由此造成短時間內某一區域的網絡容量需求急劇飆升,而這種情況是不固定的。為此,中興通訊部署了負荷均衡、自動優化、算法調整等技術,對某些佔用網絡資源較大且時間較長的用戶在一定程度上實施限制。“當某個區域內的用戶數超過一定數量時,我們就會自動將用戶語音切換至GSM網絡而不再是VoLTE接入,這就可以極大地釋放上行帶寬,提高上網速率。”劉十紅介紹說。
同時,今年中興通訊還在展區現場部署了採用5G技術的3D MIMO產品,這一設備的最大特點是可以實現超出正常頻率3-6倍的接入能力,因此可以非常好地提升現場用戶體驗和覆蓋能力及跟踪。
在應急通信保障方面,珠海移動配備了6量應急車,提前開通網絡並做好優化,應對場館突發事件;同時還搭建了可視化後台保障,可以實時看到各個局域位置的流量和信號變化。
劉十紅不無驕傲地告訴我們,通過對前兩天航展參展用戶網絡使用的監控,現場的網絡接通率達到99.99%。“開幕式當天我們就將5G設備部署進去了,並且打通了路由,數據傳輸速率達到1.5-1.6Gbps。通過支持這些大型項目的保障,作為通信人我們是感到自豪的。”